![]()
张旦 摄
秋末时节,秋风送爽。临汾市尧都区老年大学摄影班的二十余名学员,乘车来到晋中市介休市,要拍摄中国最美的琉璃古建筑祆神楼,感受古建筑的美、感受古人的智慧、感受历史的沧桑。
![]()
张旦 摄
介休市著名的摄影家赵军老师全程指导拍摄,他对当地的古建筑了如指掌,除给大家详细的讲解外,还认真的帮大家寻找拍摄角度,临汾的摄影人对他的热情感谢了。
![]()
张旦 摄
笔者上网查了一下,祆神楼,与万荣的飞云楼、秋风楼齐名,并称为三晋三大名楼。它以其恢弘的气势、独特的结构享誉三晋,一九九六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张旦 摄
祆神楼又名玄神楼,实际上是三结义庙的乐楼,三结义庙早期叫玄神庙,明朝万历年间介休知县王宗正认为玄神不是正神,不入祀典,而当时皇帝也正下令改毁淫祠,于是便改祀刘、关、张,从此以后,玄神庙也改称为三结义庙,但乐楼人们仍习惯称之为玄神楼。
![]()
张旦 摄
那么明朝时的玄神楼到底始建何时,现在虽然没有确切文献记载,但考清康熙十三年《重建三结义庙碑记》发现,上面有这样的记述:此庙其初非三结义庙也,盖宋文潞公特为祆神建耳。文潞公文彦博乃北宋宰相,介休人。可据史推断,文潞公身为一代名相,他连事四帝、出将入相50载,崇儒法、重礼义,建庙崇袄(妖之古体字)之说,使人费解。后又于光绪年间邑人李敦愚纂编的《介休县志》(未刊本)看到:“袄”字乃“祆”字之讹,并以玄祆同音。由此看来,碑文上可述的“文潞公特为袄神建耳”乃属笔误,是将“祆”字右边的横画刻成了撇。那么此庙便是北宋文潞公特为祆神所建。
![]()
张旦 摄
祆神乃祆教所奉之神,祆教又称拜火教,公元6世纪波斯人琐罗亚斯德所创立,崇拜火,南北朝时传入我国,唐代多建,宋元时偶有建立,现在我们在戏楼斗拱上还会看到沿袭并保存有祆教建筑风格的兽头装饰图像,这也是目前在国内发现的仅存祆教建筑,它将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祆教在中国大陆的发展提供珍贵的实物遗存。
![]()
张旦 摄
据碑记载,清顺治十六年(1659)三结义庙遭火灾,殿宇楼台尽为灰烬,次年开始重建,康熙七年(1668)建成,乾隆四十九年(1784)又新建献亭兼修乐楼,道光十七年(1837)又进行了维修。由此可见,祆神楼、三结义庙当为清康熙、乾隆年间新建。1984年,在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又开始对玄神楼进行大规模的维修,1988年完工,在此次维修工程中曾采用了一种先进的施工方法——整体顶升法,也就是把整个楼体支撑升高1.5米,这一科学的顶升施工法,作为一条成功的施工范例,在我国古建维修界引起很大反响,后来被应用到其他的古建维修中。
![]()
张旦 摄
说到建筑本身,我们不得不为古代设计者的聪明才智所折服,因为祆神楼它无论是楼体的设计还是屋顶的造型,都称的上是独具匠心。我们也看到,这里的空间有限,若留出过街通道,庙内根本容纳不下山门和乐楼,于是设计者因地制宜,适当地将一部分扩张到街心,成为顺城关大街的街心点缀,供行人、车辆自由通行,另一方面又将山门和乐楼巧妙衔接,于是便创造性地设计出集过街楼、山门、乐楼三种功能于一体的重楼合体建筑,做到了造型与实用有机结合,圆满达到了设计要求,祆神楼这座一举三用的楼阁式建筑不仅体现出应有的实用性,而且还表现出较高的观赏价值。
![]()
张旦 摄
建筑物的庞大,最容易招致单调和呆板,但设计者将组成祆神楼主体的三个主要部分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屋顶造型,过街楼为三重檐十字歇山造。乐楼为重檐歇山造,前面的抱厦为卷棚歇山造,两旁的八字影壁为悬山造,而且做到了巧妙和谐的组合,过街楼一、二层间的东西南面增添了略为突出的抱厦,更给人以玲珑活泼的感受,我们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透视,都是气势恢宏、毫不雷同的画面,祆神楼这种结构、造型的组合,在全国现存楼阁式建筑中是十分罕见的。屋顶上的楼阁吻兽、垂脊走兽,均用黄绿蓝三种颜色的琉璃制作,场面更为壮观。
![]()
赵军 摄
我国著名古建专家学者陈明达先生曾专门著文赞誉,他说:“这样的建筑,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在古代建筑中是不可多得的遗物,决不能因为它的时代晚而忽视了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