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李庆
“十四五”期间,我国实现谷物自给率超95%、口粮绝对安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至63%以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入实施,绿色储粮技术迭代升级,智慧粮库建设成效显著。
![]()
图为中储粮眉山直属库内,保管员查看粮食保存情况。
10月14日,封面新闻记者跟随“筑牢大国粮仓”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四川省眉山、成都等地,看粮食如何在地里“吃”好,在仓里“睡”好,在厂里“用”好,实现粮食生产和储备管理高质量发展。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永丰村,是“天府粮仓”首提地。王元威是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今年天气不错,水稻长得特别好,流转的2000多亩田全部丰产,产量比去年略有提高。”王元威告诉记者,良技良种让每一粒谷子,都能在田里吃得饱、长得好。
![]()
图为中储粮眉山直属库内,粮食保存在恒温恒湿的仓库内。
“我们这里都是高标准农田,交通便利用水方便,受气候影响较少。2018年开始就实现了无人机施肥,让每一粒粮食都吃得饱饱的。”王元威指着一块稻田介绍,这300亩地是中试田,是和川农大合作的公益项目。今年这里共试种71个品种,每一株禾苗都承载着“选优”的期待。
高标准农田的建成,更让水稻种植摆脱了“看天吃饭”的困境,即便遭遇天干水旱,单产仍能稳定在近1400斤/亩,筑牢了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粮食丰收后,如何“储好粮”?走进中储粮眉山直属库,仓内仪器显示:温度为22.5℃,湿度为52%。这里的粮食正“睡”在温度适宜的粮仓中。保管员王逸介绍,跟人一样,温度在18至25时,湿度在40%—70%时,粮食最为舒适。通过控温控湿,可以实现粮食安心储藏。粮仓内,196个测温点组成立体监测网络,实时捕捉粮温变化。“过去人工巡查37个粮仓要大半天,现在智能平台半小时就能完成,如有异常情况可自动预警。”王逸说,监管已从“人找问题”到“问题找人”。
按照国家规定,玉米、稻谷可储存2-3年,小麦可达4-5年,不同品种按照相应的储存期限进行轮换,实现“推陈储新”。
科技储粮,不仅让粮食安全有保障,也让粮食损耗率大幅降低。仓储科科长刘志全介绍,氮气气调不仅可以阻绝虫害,还可以抑制粮食“呼吸”作用,延缓粮食品质变化,降低损耗。目前中储粮眉山直属库已实现氮气储粮技术建设全覆盖,预计明年氮气生产能力将从一个小时220立方提升到460立方,氮气储粮质效将有效提升。通过氮气储粮等绿色储粮技术的辅助,一个周期内粮食损耗率保持在1%以下,且粮食口感更好。
![]()
图为通过高清监控设备,可远程实时查看每一粒粮食保存情况。
大豆榨油后的副产品豆粕是重要的饲料蛋白来源,随着国内肉蛋奶消费增加,大豆需求持续走高。
2021年,大北农、新希望、铁骑力士等10家单位组队,合力揭榜“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蛋白饲料生物工程制造前沿技术及新产品创制”。该项目将利用生物制造技术,创制出豆粕的替代蛋白。与此同时,铁骑力士还参与了另一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特色非粮饲料资源开发利用关键技术”,希望让原本未被开发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粮食类饲料资源,比如花椒叶、蔬菜渣、果渣等,进入饲料配方体系,实现豆粕减量替代。
铁骑力士总裁邓先锋介绍,公司通过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冯光德实验室,并成立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与知名农业科研院校长期合作,合力攻关。“我们找到了一种新的菌酶协同发酵方案,白酒糟发酵后的蛋白质含量提升40%。”
邓先锋介绍,利用微生物菌种,把白酒糟中的纤维素转化为蛋白质,用在饲料中,替代一部分豆粕。“此外,还在尝试将秸秆等转化利用。截至目前,已实现替代节约粮食60万吨,更好用好每一粒粮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