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0月12日,闻泰科技发布公告,公司旗下半导体资产安世半导体,遭到了荷兰政府与法院的双重限制。
![]()
荷兰政府以“供应链安全”为由,强行拿走了这家中资背景企业的控制权,面对这样“强盗”的行为,中方自然不会坐视不理。
就在中方企业公开求助后的短短两天内,北京的一纸出口禁令,荷兰才知道,自己的做法有多可笑。
![]()
纸上富贵一场空
从法律文件上看,荷兰政府无疑是胜利者,他们通过强制手段,成功获得了安世半导体的法定控制权,仿佛赢得了一件宝贵的战利品。
但这份胜利很快就显得无比苍白,因为安世半导体高达八成的芯片产量,都依赖于它位于东莞黄江镇的超级工厂。
![]()
那片超过十万平米的土地上,有大约4000名员工在日夜运转,相比之下,荷兰本土那点产能,只占总量的两成,几乎无足轻重,而安世半导体的核心价值,就是它的大规模生产能力,就算他们霸占下来,也没用。
![]()
就算没用,咱也不能吃这样的哑巴亏,在中企公开求助之后,中方发布了一纸出口管制令,禁止将在中国境内生产的特定成品和零部件对外出口。
这招十分的妙,这精准地切断了“荷兰大脑”与“中国心脏”之间的连接,这下,安世半导体彻底傻眼了。
![]()
也就是说,它无法再向苹果、三星、博世这些全球顶级客户供货,荷兰政府得到的,只是一个法律上属于自己,却无法履行任何合同的“空壳公司”。
这也给荷兰上了一课,在高度分工的全球产业链中,对生产环节的物理控制权,有时远比一纸文书更具决定性力量。
![]()
从商业奇迹到政治祭品
回头看,安世半导体的故事本该是一个跨国并购的成功范例,是欧洲技术与中国资本结合的双赢典范,可地缘政治的黑手,硬是把这段商业佳话,扭曲成了一场充满背叛与猜忌的零和游戏。
谁能想到,几年前的安世半导体,还是一家濒临破产、严重亏损的企业,是它的中方母公司闻泰科技,前后投入了约380亿元人民币的巨资,才把它从泥潭里拉了出来。
![]()
闻泰不仅给了钱,更带来了广阔的中国市场,安世半导体抓住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的机遇,大力发展车规级芯片业务,奇迹般地扭亏为盈,年收入增长到了惊人的147亿元。
这完全是踩中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的巨大风口,其车规级芯片业务在这里找到了最肥沃的土壤。
![]()
其实相信我们最初的设想,是结合荷兰的技术底子和中国的产业优势,共同做大做强,然而,在美国对华科技遏制的大背景下,一切都变了味。
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的文件不经意间透露,美国曾直接要求荷兰替换安世半导体的CEO,外部的压力是催化剂,而安世半导体自身的成功,则可能成了荷兰产生“摘桃子”想法的内在动因。
![]()
那么离开了中国的市场和制造基地,安世半导体的价值还剩多少?从技术上看,它的核心产品,功率半导体,主要采用的是二十八纳米及以上的成熟制程工艺。
这说明,它并非什么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尖端技术,在市场上,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等竞争对手正虎视眈眈,随时准备瓜分它留下的市场空白。
![]()
就连中国国内,也有斯达半导体这样的企业能够提供替代产品,这场争夺从一开始就没有赢家,它最终导向了一个典型的“双输”结局,唯一在旁边偷笑的,只有那些坐收渔翁之利的市场竞品。
结语
其实这已经不是荷兰第一次在美国的压力下做出这样的事情了,此前,它在美国的压力下,限制光刻机巨头阿斯麦对华出口,就已经为今天的局面埋下了伏笔。
![]()
中国的反击,也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禁止安世半导体出口“中国制造”的产品,这不正是对美国“长臂管辖”逻辑最直接的模仿与应用吗?
而这次中国的反击,也向世界传递了一个再明确不过的信号:任何国家如果选择配合美国的战略来损害中国的海外资产,那么就必须准备好承受来自中国直接、对等且足够痛苦的经济反制。
这一招,直接让荷兰政府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是撤销决定与中方和解,还是硬着头皮继续承受反制的苦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