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下73摄氏度是什么概念?
呼吸时肺部像被冰碴扎刺,暴露在外的皮肤五分钟就会冻伤,钢铁在这种温度下会变得像玻璃一样脆,轻轻一碰就可能断裂。
就是这片西起乌拉尔山、东至太平洋的土地,冬季长达七到九个月,年平均气温比南极边缘地区还要低。
而这样一片被严寒统治的土地,却住着上千万居民,那么他们靠什么在极寒中生存?
![]()
刻进生活的寒冷
西伯利亚的寒冷从不是短暂的寒潮,而是贯穿大半年的常态。
东北区域的奥伊米亚康和上扬斯克被称为“北半球极寒”,历史上分别出现过零下71摄氏度和零下68摄氏度的纪录。
去年冬天,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地区的最低气温更是突破到零下73摄氏度。
即便是普通日子,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也维持在零下40摄氏度左右。
![]()
雅库茨克作为萨哈共和国的首府,一月里零下50摄氏度以下的日子更是家常便饭。
走在户外,呼出的哈气会瞬间凝结成白雾,睫毛和眉毛很快挂满白霜,眨眼睛时能听到细微的冰碴摩擦声。
吸一口气进肺里,像吞了一把碎冰,喉咙又干又疼,连鼻腔都像被冻住一样发紧。
当地气象局发布的预警从不是“注意保暖”,而是“立即囤积食物和热源”,因为一旦强寒潮来袭,城市就会陷入半瘫痪状态。
公共交通缩减到原来的两成,学校和单位全部停摆,只有医疗和能源部门还在硬扛。
寒冷直接改写了当地人的生活节奏,每年八月,当其他地区还在享受夏天的尾巴时,西伯利亚人就已经进入“过冬备战”。
![]()
囤粮是头等大事,每个家庭要按人头准备至少500公斤粮食,以谷物、面粉和肉干为主,全都堆在深挖的地窖里防冻。
这么多粮食不是浪费,寒潮一来,道路封冻、运输中断,超市关门停业,想临时买粮根本不可能。
没有足够的粮食,不光会饿肚子,更会因为营养跟不上,连抵抗寒冷的力气都没有。
![]()
腌菜是和粮食同等重要的储备,每家每户至少要腌制一百罐蔬菜,白菜、萝卜、甜菜切碎后加盐塞进玻璃罐,码在地窖的角落里。
西伯利亚的冻土层太厚,夏天又短,蔬菜长得慢、产量低,新鲜蔬菜在冬天更是稀缺品,进口蔬菜的价格高得吓人。
这些腌菜不仅能延长保质期,发酵过程中还能保留维生素。
![]()
当地人说,缺了腌菜,冬天容易生病,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经验。
砍柴则是入冬前的重头戏,每家要花一个月时间砍够三个月的用柴量,每天在林子里抡八个小时斧头,雪没到膝盖,累得直不起腰也不能停。
柴火要堆成小山似的存进棚子,必须挑干木头,劈好晾干才能用。
十月之后,温度会骤降到零下30摄氏度,林地被冰封,积雪没过小腿,再想砍柴就难如登天。
![]()
这里的房子多是木屋,取暖全靠木炉,冬天九个月都要烧火,柴火不够,屋里温度会直线下降,人根本扛不住。
在一些偏远地区,青少年也要加入砍柴队伍,老人家则靠邻里和晚辈帮忙,这是刻在骨子里的互助传统。
这样极致的寒冷并非偶然,翻开水文地质图就能找到答案。
![]()
地理的馈赠与约束
高纬度是最基础的原因,西伯利亚大部分区域位于北纬50度以北,最北已经接近北极圈。
冬季太阳直射点南移,这里的日照时间变得极短,有的地方甚至会出现极夜现象,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少得可怜。
没有足够的热量输入,地面持续向外散热,温度自然一降再降。
![]()
更关键的是,地表被冰雪覆盖后,会把大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回太空,形成“冷循环”,越冷越结冰,越结冰越冷,让低温得以持续维持。
大陆性气候加剧了寒冷的程度,西伯利亚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陆地连片区域,远离海洋,周围被陆地环绕。
海水的比热容大,升温降温都慢,能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但西伯利亚根本得不到这种“缓冲”。
![]()
冬季,这里的陆地冷却速度比海洋快得多,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冷高压区,也就是气象学上所说的“西伯利亚高压”。
这个高压区带来的是稳定的冷空气、低湿度和晴朗天气,而低湿度和晴天会让地面的热量更快地散发到太空中,进一步拉低温度。
地形则把寒冷“锁”在了这片土地上,奥伊米亚康和雅库茨克都位于当地的峡谷中,周围地势较高,这种地形很容易形成“冷空气湖泊”。
![]()
冰冷的空气密度大、会沉在谷底,而周围的高山又挡住了温暖空气的进入,让冷空气无法扩散,只能在谷底不断堆积,温度也就越来越低。
降水的分布差异也间接影响着寒冷的体感。
北冰洋沿岸的严寒地区年降水量只有100-250毫米,多以降雪形式存在,而阿尔泰山地的年降水量能达到1000-2000毫米。
![]()
干燥的空气导热性差,虽然气温低,但只要做好防护,人体感觉还能承受。
可一旦遇到风雪天气,风速能达到每小时70公里,体感温度会降到零下80摄氏度,这种“湿冷”比单纯的低温更难熬,也更危险。
![]()
刻在骨子里的与寒共生
摸清了寒冷的“脾气”,西伯利亚人没有选择逃离,而是用百年时间摸索出了一套与极寒共处的生存法则。
从住房到饮食,从保暖到互助,每一个细节都透着对环境的敬畏与适应。
住房的建造首先要对抗冻土和低温,城市里的楼房墙体厚度能达到80厘米,窗户里填充着惰性气体,起到隔绝冷空气的作用。
![]()
集中供暖系统让室内温度能维持在25摄氏度以上,有的公共场所甚至能达到28摄氏度。
农村的传统木屋则采用架空地基设计,把房子建在桩基上,防止冻土融化时房屋塌陷。
屋里的暖炉是核心设备,需要每三四个小时添一次柴火,才能保证室内温度稳定。
在一些偏远村落,人们还会收集马粪等作为补充燃料,但主要还是靠提前砍好的木头。
![]()
饮食体系完全为抗寒而生,肉类是热量的主要来源,马肉、驯鹿肉是常见食材。
冬季宰杀牲畜后,直接把肉放在室外冻存,大自然就是天然的冰箱,马血会被冻成块状,既能当零食,也能煮汤喝。
勒拿河等河流结冰后,人们在冰面上凿洞捕鱼,捞上来的鱼瞬间就变成“冰鱼棒”,可以直接储存。
![]()
保暖装备和技巧经过了千百年的优化,鹿皮制成的衣物是生存刚需,保暖性远超普通羽绒服。
里面再穿上羊毛衫,中间加一层驼绒隔温,整套装备虽然价格高达9000元,但能抵御零下几十度的严寒。
土著居民因为长期适应环境,皮下脂肪相对较厚,也能在低温中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
![]()
原住民的生存智慧更显精妙,鄂温克人利用永久冻土层建造半地下室,里面存放的肉类能数年不腐。
涅涅茨人发明了可拆卸的鹿皮帐篷,双层皮毛中间的空气层能起到保温作用,帐篷内外的温差能达到70摄氏度。
政府的支持也不可或缺,在远东地区,平均气温低至零下31摄氏度。
![]()
很多穷人用不起气暖,政府会动员力量向家庭发放10到20立方米的柴火。
每到入冬前,官员都会提醒居民提前准备好炉子和发电机,防范冬季可能出现的电力中断、设备故障等突发情况。
这些举措虽然简单,却在严寒与民生之间架起了一道防护网。
![]()
结语
西伯利亚的冬季生存法则,从来不是与自然的对抗,而是与环境的和解。
这里的人们没有试图改变极寒的本质,而是通过观察、适应和积累,把寒冷对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
囤粮不是恐慌,是对资源短缺的预判,砍柴不是蛮力,是对取暖需求的规划,腌菜不是将就,是对营养均衡的坚持。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今天,西伯利亚的生存故事更具启示意义,人与自然从来不是对立的两极,找到平衡点,就能在极端环境中绽放生命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