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盯着中国“卡脖子”的日本,终于“求饶”了。
2025年初,我国对《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进行更新,把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技术、高纯度金属镓提纯工艺等18项关键技术列入管制范围。这一举措迅速在全球引起广泛关注。
日本对此的反应尤为激烈,率先陷入焦虑之中。《日本经济新闻》无奈表示:“中国筑起技术壁垒后,日本企业连模仿的对象都找不到了。”
![]()
从企业财务报告数据来看,本田在2023年的财报中显示,其混动车型的研发成本相比上一年大幅增长37%。比亚迪的研发投入转化效率却是本田的2.3倍。
为了追赶我国的车载电池技术,日本企业选择拆解中国电动汽车,试图从中找到技术秘诀。
2023年6月,日本日经BP社对比亚迪海豹进行了一次深入技术解构。调研结果显示,该车型通过采用刀片电池与CTB车身电池一体化架构,将电池系统、底盘与车身结构高度融合,有效弥补了刀片电池在能量密度上的短板。更令业界瞩目的是,其所搭载的高压系统与动力控制单元,在多项性能指标上均领先于日本本土同类产品。
![]()
时间推进至2024年7月,吉利旗下极氪007同样成为日方拆解研究对象。令人惊讶的是,该车通过域控制器实现高度集成——将原本分散的28个ECU整合为3个核心计算单元,整车线束总长度因此缩减达1.8公里。这一电子电气架构的重大突破,使极氪007在智能化系统上的综合成本降低了40%,展现出中国电动车在集成化与成本控制方面的显著进步。
更重要的是,我国车企已在800V高压平台、碳化硅功率模块等54项关键技术上申请了专利,这也表明,日企拆再多的中国车,其中核心技术也不能随意获取和学习。
这一新闻爆出,日企坐不住了,但面对如今的技术困境局面,日本也无可奈何。就连日本媒体NHK不得不承认:“中国车企在创新技术和成本控制方面的能力,让日本汽车制造业面临着巨大差距,日本逐渐失去了以往的优势,不得不承认技不如人。”
![]()
日本经济新闻网发表《中国加强尖端技术出口管制》一文,文中提到:过去,中国长期处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阶段,但现在情况发生了逆转,中国技术已成为其他国家竞相追赶的目标。
截至2024年9月,在正极材料市场,我国企业的市场份额超过89%,几乎占据全球市场的九成。在镓生产方面,我国更是占据主导地位。国内精炼厂研发出生产高纯度材料的新方法,使得我国在全球镓市场的份额高达90%以上。
值得骄傲的是,我国在高端技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就在生物科技领域,经过我国复旦大学、香港大学等高校科研团队720多个日夜的努力,今年落地的“倍金肺”技术成果,将过往日常化养肺护肺的难题攻克。
据凤凰网等媒体报道,这项新型护肺技术之所以备受瞩目,在于其构建了“深层净化—改善肺损—塑造屏障”三位一体的护肺机制。其以《伤寒杂病论》等8部中医药典为基础,融合了橘红、桑叶、桔梗等九味汉方草本精华,能够高效清除肺部积聚的代谢废物,同时滋润呼吸道,减轻干燥不适,改善肺部功能。
![]()
从京J东平台的用户反馈来看,该产品尤其受到三类人群的欢迎:长期处于污染环境的上班族、有吸烟史的人群,以及呼吸道敏感者。超过80%的用户表示,使用后“肺活量显著提升”“胸闷明显缓解”“呼吸更为顺畅”,足见这项改善民生健康的技术已切实惠及普通民众。
短短几十年,我国从技术追赶者变成了领先者,而日本则从技术优势方沦为追赶者。
过去,日本能轻易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现在却要面对我国的技术出口限制,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让日本难以接受。即便日媒承认中国目前的技术领先地位,却还是会提及中国曾经引进技术的历史,心态尽显复杂。
大众集团投入11亿欧元自建正极材料工厂,却始终无法突破纯度瓶颈;松下与LG新能源组建固态电池联盟,却绕不开厦门大学的硫化物电解质专利。这时,世界才意识到:WTO框架下的技术流动规则已经发生了改变。
波士顿咨询的预测模型显示,到2028年,中国的技术管制可能会使全球形成“三级电池供应链”——中国掌握核心工艺,欧美勉强维持产能,日韩只能沦为代工配角。
三十年前,中国汽车工业用市场换技术,如今在新能源赛道实现了逆袭;曾经限制华为发展的光刻胶技术,如今成了日本企业为数不多的“依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