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手机里的AI助手能秒速拆解复杂知识点,当虚拟实验室把肉眼难见的病原侵染过程“活生生”铺展在眼前,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早已跳出“未来想象”,成了真切可感的日常。
在农林教育这片充满泥土气息的领域,智能变革的浪潮同样翻涌不息——甘肃农业大学研发的“AI+植物病理学”智慧教育平台,成功入选教育部“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应用场景案例,让传统农林教育与AI碰撞出的耀眼火花,照亮了西北大地的育人之路。
![]()
这份荣誉从不是一蹴而就的惊喜,而是甘肃农业大学在“新农科”建设、人才培养等维度长期深耕的必然结果,也让这所扎根西北近80年的农林高校,在智能时代的教育赛道上愈发引人注目。
能在AI与农林教育的融合中走在前列,离不开学校深厚的学科积淀: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环境与生态学3个学科跻身ESI全球前1%,其中农业科学更是冲进全国高校50强;被称为“草业黄埔军校”的草学学科,从诞生全国首个草原学博士点,到培育出国内60%草业专业骨干教师,“六个全国第一”的底蕴为创新筑牢了底座;还有11个国家级、1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以及近年新增的智慧农业、农业智能装备工程等新农科专业,织就了一张“农+工”“农+文”的跨界学科网,让AI赋能有了坚实的落脚之处。
![]()
正是依托这样扎实的学科根基,甘肃农业大学开始大胆探索AI与农林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打造出全新的学习生态。
以“AI+植物病理学”平台为例,它彻底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人工智能与大模型技术构建的多模态知识图谱,把病原学、寄主互作这些抽象知识拧成“智能语义网”,学生顺着脉络就能把零散知识点串成体系。
更妙的是“个性化定制”,平台会根据每个人的学习节奏生成专属路径,就像有位“私教”在旁精准指引;“概念-案例-实践”三级认知阶梯,搭配25项涵盖备课、实验、练习的智能模块,从课堂到课后、从理论到实操,学习的每个环节都被AI“托举”着。
而VR技术的加入,更是让学习场景“活”了起来:“微观-宏观-田间”三级实践资源,把病原侵染的微观过程、田间病害的扩散规律,变成了能亲手触摸、亲眼看见的交互场景,曾经只能在书本上想象的专业难点,如今成了可感可触的鲜活画面。
![]()
不止植物病理学,甘农在智慧农业、农业智能装备工程等专业,也同步推行“智能+实践”的培养模式。这种融合,不仅破解了农林学科“实践受季节地域限制”的老难题,让学生能随时随地钻进“虚拟田间”“微观实验室”,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着他们的“AI思维”。当学生习惯用智能工具拆解农业问题、模拟生产场景,毕业后走进产业,自然能更快适应甚至引领“智能农业”的发展。
从长远看,甘肃农业大学的这些探索,实则是在为智能时代的农林领域培育“未来种子”。如今,甘农本科生平均升学率30%左右,位居省属高校前列,大批毕业生进入中国农业大学等名校深造;而那些选择直接投身产业的学生,也因在校期间练就的“AI+农业”复合能力,成了中粮集团、各地农业农村局争抢的香饽饽。这份人才培养的成绩单,印证着甘农“以AI赋能农林教育”的前瞻性。
![]()
当人工智能的浪潮持续奔涌,甘肃农业大学用“AI+植物病理学”的实践证明:传统农林高校并非智能时代的“追随者”,也能成为教育变革的“探路者”。屏幕前的小伙伴们,如果你期待在“AI+农林”的前沿赛道上闯出一片天地,那么甘肃农业大学,定会是你逐梦的绝佳舞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