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SpaceX的星舰第十一次试飞,干脆利落,稳得像闹钟起床。助推器带着24台“二手发动机”上天,回来时点了13台发动机刹车,最后还在海面上悬停了一下,像极了科幻片里外星飞船降落前的“先看看地儿”。
![]()
这不是火箭,这是在表演“空中芭蕾”。
更离谱的是,飞船自己拆了部分隔热瓦,裸着身子冲进大气层,就为了测试极限。这操作,搁普通人身上,叫“作死”;搁马斯克身上,叫“科学实验”。
整个过程行云流水,网友看完纷纷表示:“没啥可看的,太顺了。”这年头,火箭发射太成功,居然成了“没看点”。
反观我们这边,70万航天人默默耕耘,嫦娥登月、天宫巡天,成就摆在那里,谁也不能抹黑。但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有70万人,却出不了一个“马斯克”?
不是我们没人,而是我们的土壤,不太适合“疯子”生长。
马斯克是什么人?一个敢把所有身家押上火星的“赌徒”,一个能把火箭炸了几十次还笑嘻嘻说“我们又排除了一个错误选项”的“愣头青”。他不怕失败,因为他知道,失败是通往成功的快递单。
![]()
可咱们这边呢?一次发射失利,可能就是半年的复盘会,层层汇报,人人背锅。一个年轻工程师要是提个“能不能让火箭自己飞回来再停一下”,大概率会被前辈拍肩膀:“小张啊,脚踏实地,别想那些有的没的。”
我们的体系,讲究的是“万无一失”。这没错,毕竟航天是国之重器,不能当儿戏。
但问题是,当“稳妥”成了唯一标准,创新就容易被“流程”捆住手脚。你想搞点新花样?先写个可行性报告,再开三个评审会,等领导点头,黄花菜都凉了。
更别提“人情世故”,这套软门槛。谁资历老,谁说话有分量;谁关系硬,谁项目多。年轻人有想法,往往卡在“你还年轻,多学习”这句话上。久而久之,棱角磨平了,热血凉了,也就成了“按部就班”的螺丝钉。
![]()
马斯克那句话说得扎心:“太多人陷入人情世故当中。”
这话听着刺耳,但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我们不缺聪明人,缺的是那种“管他呢,先干了再说”的莽劲。
人家SpaceX炸一次火箭,工程师回去改设计,三个月后新版本就上架。我们要是炸一次,可能先得开个“思想整顿会”,再查查“有没有人思想松懈”。这节奏,怎么跟人家拼迭代?
![]()
有网友调侃:“我们35岁就得转管理,人家35岁才刚开始造火箭。”
这话不假。创新最需要的,是年轻人的冲劲、不怕输的勇气、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可现实中,很多年轻人还没来得及“异想天开”,就已经被“现实教育”得只会填表格、走流程了。
不是他们不想拼,是环境让他们不敢拼。你敢All in一个疯狂想法?万一失败了,职称评不上,项目停了,饭碗都悬。可马斯克敢,因为他背后是一套允许失败、鼓励试错的机制。
我们总说“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优势,这没错。但“大事”不只是把已知的事做到极致,更是去探索未知的边界。而探索,注定要摔跟头。
![]()
所以,与其说我们和SpaceX差在技术,不如说差在一种文化:敢不敢让“疯子”说话?敢不敢给“失败”留点空间?敢不敢让年轻人站在舞台中央,而不是只负责鼓掌?
别总指望70万人,默默奉献就一定能追上。有时候,一个马斯克式的“偏执狂”,比一万份完美报告更有力量。
火箭能造出来,靠的不只是金属和燃料,更是那股“不信邪”的劲儿。什么时候,我们的航天体系里,也能容得下一个“不怕炸”的年轻人,那才是真正的“遥遥领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