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为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倡导全社会共建心理健康体系,共治心理健康问题,共享心理健康成果。
然而现实中仍面临严峻挑战:我国抑郁症患者人数已超9500万,规范治疗率不足10%。由于大众对抑郁症的认知存在诸多偏差,致使多数患者“耻”于就诊,延误治疗,甚至陷入恶性循环。
![]()
揭开迷雾,正确认识抑郁症
抑郁症并非短暂的情绪波动,而是一种持续影响个体思维、情绪、行为乃至整体身心健康的精神疾病。
从医学角度看,抑郁症是大脑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与神经递质失衡、脑区功能异常及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具有明确的生物学基础。因此,它同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一样,需要被科学认知和专业干预!
症状识别,这些信号你注意到了吗?
抑郁症的表现复杂多样,个体差异很大,大致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情绪层面: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焦虑、绝望、无助、易怒烦躁等。
认知层面:患者常感觉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过度自责或无价值感,甚至出现死亡或自杀念头等。
行为层面:多表现为社交退缩,回避往常活动,行动迟缓或焦躁不安等。
躯体层面:患者会出现显著的能量丧失,持续疲劳感,睡眠障碍(失眠或过度睡眠),食欲体重显著变化,莫名的身体疼痛(如头痛、背痛)等。
常见误区,为何抑郁症患者总被误解?
![]()
患者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痛苦,常被外界误解,并产生诸多偏见,这加深了患者的病耻感,让他们不敢、不愿寻求专业帮助。
误区1:“你就是想太多了,看开点就好”——抑郁症患者并非主观上“想不开”,而是大脑的“情绪调节器”出现了故障,失去自我调节的能力。
误区2:“性格软弱的人才会得抑郁症”——抑郁症可发生在任何人身上,与意志力无关,而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误区3:“生活条件这么好,有什么可抑郁的”——抑郁症的发生与外部条件并无绝对因果关系。即使生活在顺境中,由于生理、遗传等因素,个体也可能患病。
误区4:“网上自测即可诊断”——抑郁症需要精神科医生进行全面的面谈和评估,心理自测量表只能作为初步参考,绝不等同于专业诊断。
科学疗愈,帮患者走出“情绪陷阱”
走出抑郁症的“情绪陷阱”,单靠个人意志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科学的、系统化的干预。目前抑郁症治疗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CBT)、人际心理治疗(IPT)、正念疗法等,通过倾听、安慰、鼓励等方式,增强患者治疗信心,帮助患者改变负面思维、行为习惯。
![]()
药物治疗:西药治疗,代表药物有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等,可缓解抑郁症状。但西药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且对躯体症状(如胸闷、失眠)的改善有限。近年来,针对轻中度抑郁伴躯体症状患者,临床中常用更具安全性的中成药治疗,比如解郁除烦,具有化痰解郁、清热除烦的功效,可改善抑郁症状和焦虑情绪,缓解胸脘痞闷、吞咽如梗等躯体症状。与西药联合使用时,能够降低西药的用量和不良反应。
物理治疗:如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等专业医疗机构通过物理手段调节大脑神经活动,改善大脑功能,缓解抑郁症状。
正确认识抑郁症,勇敢面对、积极治疗它。大家携手打破心灵束缚,让“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的愿景转化为切实行动,助更多患者走出心理阴霾,拥抱阳光生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