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转自:经济日报
近日,第四届中国保险历史文化论坛——“民族保险业创办150周年暨《保险法》颁布实施30周年”纪念大会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顺利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保险学会指导,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中国保险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保险法与社会保障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冯晓增、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魏迎宁、中国保险学会会长董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黄宝印等嘉宾出席并致辞,来自保险行业内外的一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
在论坛上,二十余位嘉宾进行了主题发言,共同回顾了民族保险业的奋斗历史和《保险法》颁布实施的历程,探讨了如何在新时期发扬民族保险业的精神财富,以及如何稳步推进保险业法制建设,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凝聚思想力量。此次论坛发布了民族保险业创办15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并推出了《世界保险史》《史海泛舟话保险》《铭刻史诗 点亮瑰宝——中国人民保险博物馆基本陈列策展笔记》三本新书。
董波表示,保险历史文化研究是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能够为保险业参与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历史参考和智力支持。黄宝印表示,贸大保险学科和新中国保险事业始终同频共振,期待未来能够与社会各界共同传承和弘扬优秀保险文化,推出更多高水平研究成果,助力金融强国建设。
据介绍,中国民族保险业的发端,深深烙印着民族自强与救亡图存的印记。19世纪中后期,面对外来资本的涌入和民族主权的丧失,一批有识之士怀揣“保险救国”的理想,开启了民族保险业的艰难探索。1875年,保险招商局的成立,标志着民族保险业的正式诞生。此后,在动荡与变革的年代,民族保险业虽历经坎坷,但薪火不息,顽强成长,为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风险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迎来了历史性的春天。进入新时代,我国保险业在整体规模、综合实力以及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均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从传统的补偿和保障功能,扩展到服务实体经济、参与社会治理、助力民生保障等多个维度,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经济日报记者 杨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