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历史的进程就像宇宙大爆炸,同时向四处弥漫它的能量,像空气一样不孔不入,像流水一样丝丝入扣,它超越国家、地域、人种的限制,有一种不断走向平衡、走向融合的力量,在时间、空间、文明、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之间,激荡起大河奔流、惊涛拍岸的文明回响。
哪怕相隔万水千山,人类生活的时间、空间、历史不可分割,但大部分冠以历史之名的人间叙事,被人为拦截成一段又一段国家、朝代甚至帝王将相、英雄人物的历史横断面,成为一个又一个片断式的断代史、国家史、英雄史。
甚至在一些时候、一些地方,历史成为任史家或官家随意打扮的小姑娘,或史家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或官家借御用手笔为自己歌功颂德,先有观点,后找证据,真正决定历史走向的因果关系、历史脉络,被扭曲,被忽视,甚至被颠倒,那些更持久、更深入、更普适性地影响历史走向的内在推动力反而被束之高阁,或弃如敝履。
![]()
那样的历史叙事,要么过于意识形态化,要么过于侧重朝代史、政治史、英雄史,就如电视古装戏几乎走不出宫廷斗争的话题;还有就是过于定性,本来史料的真伪和详实就难以证实和穷尽,加上史家或官家的好恶掺杂,就更加扑朔迷离,时常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怪圈。
只有当我们站在更长远的时间线上看人间、看人类历史,才能吹尽狂沙始到金,看见那些真正改变历史的动力所在,看见那些真正超越时代、超越地域、具有持久性、稳定性、普适性的影响和动力所在。它超越了二元对立的英雄史/群众史观,超越了制度决定论、文化决定论、经济决定论,成为一种跨时空的力量所在。
01
人类历史其实只发生了一件事:
工业革命
在世界经济史和社会史学者、加州大学教授Gregory Clark教授眼里,“人类历史中其实只发生了一件事,即1800年前后开始的工业革命。只有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和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之分,人类其他的历史细节有意思,但不关键。”
为什么呢?
从大的方面看,世界人均GDP在1800年前的两三千年里基本没有变化,工业革命之后才逐渐上升。微观方面,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形态以及文化内涵都有本质性的大变革。
按照史学家麦迪森的估算,公元元年时世界人均GDP大约为445美元(按1990年美元算),到1820年上升到667美元,1800多年里只增长了50%。
同期,西欧国家稍微好一些,但也只是从公元元年的450美元增长到1820年时的1204美元,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国也大致如此。
而从1820年到2001年的180年里,世界人均GDP从原来的667美元增长到6049美元(增长了8倍)。
![]()
▲第一次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之前,世界城市化率长期徘徊在3%左右;工业革命之后,到公元2010年,世界城市化率达到50%。
根据权威机构Statista的数据,2024年全球城市化率约为57%,其中北美洲以83%居首,亚洲约为52%,非洲最低为44%。
由此可见,工业革命带来的财富增长和社会结构变迁的确是翻天覆地的,而且超越国家、制度、文化、人种。
工业革命之前的人类既然没有实现财富增长和社会结构变迁,那人类都在忙些什么呢?那个时期,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不也在经历各时期的改朝换代吗?
![]()
Clark教授认为,“其实用不着被那些表面的东西所误导”,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社会一直没有走出“马尔萨斯模式”,即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自然灾害或战争导致人口死亡,使接下来的人均收入增加,为生育率上升、人口增长提供条件;可是人口增长后,人均土地和人均收入会减少,使生存挑战越来越大,导致战争的发生并使接下来的人口又减少,在这个周期中循环。
02
没有科技进步,人类微不足道
没有科技进步,人类微不足道。
既然是科技进步带动历史进步,科技决定人类文明走向,我们顺理成章的逻辑推论就成了:当下和未来,我们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将会发生什么样的、足以全方位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科技革命,这些科技革命又将如何推动社会变迁和历史进步?
![]()
在我看来,迄今为止,人类一共经历过五个社会历史形态,每一个社会历史形态的形成,背后几乎都是科技的力量:
⚫原始社会,20万年,人类跟动物并无二致;
⚫农业社会,1万年,背后是人类驯服动物植物,并且实行易地种养;
⚫工业社会,1820年前后,迄今二百年,背后是工业革命,带动大航海;
⚫信息社会,1998年开始,到2025年27年;
⚫智能社会,2022年11月30日ChatGPT第一版发布开始,迄今不足3年,2025年8月8日GPT-5已经达到全领域博士水平。
机器换人和人工智能将使人类的体力(力量)和脑力(智力)变得无关紧要,接下来将是人类认识自己、成为自己、超越自己的“心力时代”的觉醒。
03
科技和历史的割裂
影响大众的四大认知
科技在加速进步,一日千里,人们的历史观念还停留在农业或工业时代,尤其是天然担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史书,大部分还在制度决定论、经济决定论、文化决定论、地理决定论等的巢臼中原地踏步,科技类书不见历史,历史类书不见科技,科技和历史的割裂,深刻影响大众的四大认知:
⚫对真实世界的认知:读得越多错得越多,在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里浪费时间和生命,看不清促进社会历史进步的决定性力量;
![]()
▲皮影朋克——非遗与科技的结合
⚫对科技应用的认知:看不到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未来趋势,在政策、政治人物人事变迁等相对次要的问题上浪费了太多时间精力;
⚫对未来的认知:过度关注短期因素,导致过度乐观和过度悲观两种虽然相反、副作用却同样巨大的错误心态;
⚫对自我的认知:不知道科技和市场的真正决定力量来自哪里,过度依赖自己不可改变的外部“大人物”们的短期力量,不相信每个人自己都可以推动和创造历史。
04
决定世界长期走向的是科技
社会历史的进步由科技和商业共同推动,不要把太多时间和精力耗在研究政策上面。
政策也是人制定的,制定政策的人没有比市场更聪明,且不论在任何制度环境下,政策制定者往往都不必直接为自己的政策承担责任,所以政府往往比市场错得更多。
诚如马斯克所言,世界本质上是个草台班子。
![]()
在我看来,决定世界长期走向的是伟大的科技,决定中短期走向的则是科技+各国领导人性格。
如果说科技是河流中的水,那么领导人性格则是河流流经时遇到的地形地貌,它会影响流速与河流的曲线,但不会根本上影响河流的走向。
以前有人说研究领导人的知识结构,是政治研究皇冠上的明珠,我个人认为性格结构比知识结构更重要,因为性格更决定命运。
但即便如此,再强悍的性格,在大的社会历史面前,也都只是沧海一粟。
05
科技决定人类文明走向,
什么决定科技的发展进步?
科技决定人类文明走向,什么决定科技的发展进步?
社会上有三种力量,三足鼎立,共同推进科技的进步:
⚫个体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努力,人往高处走,不断追求更自由更美好的生活;
⚫商人追求财富,客观上达成世界范围内社会平衡、优势互补的过程;
⚫思想家、科学家永无止境探究宇宙真相的好奇心和仰望星空造福人类的愿景与抱负。
![]()
科学家、思想家发现宇宙规律和真相,发现科学规律,发现中国古人说的天道;企业家将科学规律技术化,运用到人间;商人在世界各国奔走,平衡差距,优势互补;普通人跑到繁荣、便捷、自由之地,享受越来越廉价越来越丰富的商品和服务。
科学指引技术,技术改变人类。
以电磁学为例,麦克斯韦方程组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但他对应用兴趣不大,他说他的理论诞生不了任何实际的技术应用。后来赫兹用科学实验验证了麦克斯韦的正确性,但他对技术应用也一点不感兴趣。
![]()
▲无线电报的发明者——马克尼
无线电真正对人有用,主要还得益于有商业头脑的马克尼,他孜孜不倦地改进技术,申请专利,建立起了庞大的无线电报集团。
我这几年孜孜探索人类的意识起源和不同的人看世界的不同规律,探索人类的性格结构与频率问题,发现一个惊人真相:
世界上有一种人格,天生对物质要求极低,却对真相和真理极其敏感,可以说是中国古人“身无分文,心怀/忧天下”的典型人格代表。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即使拥有巨额财富,也往往生活极简,精神丰富。
而且,他们的诞生,遵从人类的随机分布原则,基本不受地域、人种、性别、出身、权力、地位、财富、学历、专业等限制。
![]()
他们是九型人格里的高5号观察思考型人格,只要生活满足基本的温饱需求,他们就能长期专注,他们往往成为各行各业的战略家、科学发现者、科技发明者。
在现有工业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下,这类人或自我放逐,或严重偏科,或高山与深谷并存而人们只见其深谷,或辱没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或从小被外界统一的升学标准吸引了大部分注意力,从而使自己的天赋被厚厚尘封。而主流教育,则无意识之中压抑了人才的敏感度,乃至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我们都未能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偌大一个14亿人口的国度,创新能力仍居于世界二流三流水平。
06
面对复杂的未来,
我们需要重建新的科技历史观
面对人类未来的星辰大海,我们需要重建更接近事实真相、更能指导当下和未来思想与行动方向的科技历史观,为此,我们决定共同发起“科技历史学派”,旨在告诉历史和未来:
局限于帝王将相、局限于有限存量资源的传统史观只是历史的碎片和局部,它既不是历史的全局真相,也严重妨碍了人类个体生命能量的发现、发展、发挥,阻碍了人类向资源无限空间的不懈探索和努力。新的科技大历史观将从三个层面全面提振人类精神:
⚫第一,从资源有限论到资源无限论,人类社会主要关系将从有限的竞争甚至掠夺转向无限的合作共赢。
我们绝大多数人接受的教育和职场训练、历史观念,都是“资源导向型”思维,很多人被资源有限论锁死了对于未来的想象,从而也锁死了未来。
科技革命史告诉我们的历史真相是:能量守恒,物质不灭,资源无限。资源短缺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来弥补,创新消除限制,几乎所有的科技创新都是实现“无中生有”的过程。
用马斯克的话来说就是:Science is discovering the essential truths about what exists in the Universe, engineering is about creating things that never existed。可以翻译为:科学发现世间真理,工程(技术)创造新事物。
![]()
这种历史观的转换,无异于人类的一次伟大重生,将人类从“有限零和博弈”的死胡同里,超拔到“无限共创共赢”的海阔天空中来!不论国家之间,还是国家与民众之间,都不是已有存量资源的分配争夺关系,而是无限增量资源的共同发现和创造关系。
2025年9月5日,特斯拉董事会与埃隆·马斯克签下了一份“人类商业史上最大胆的赌约”:如果马斯克能够在未来10年内将特斯拉市值提升到8.5万亿美元,他本人将获得1万亿美元报酬。如果达不到,期间零薪酬。
8.5万亿美元是个什么概念?2025年7月17日,英伟达市值达到4.17万亿美元,它的市值已经超过1.2亿人口的日本2024年全国GDP总和,比世界第一土地大国、面积1700万平方公里、人口1.4亿的俄罗斯2024年全年GDP1.86万亿美元的两倍还多。而英伟达的全球员工,不过两万多人。
![]()
▲20世纪初索尔维会议,汇聚了当时最顶尖的科学家
人类的最终资源,不是石油、煤炭、铁矿、森林或土地,而是“人”本身——确切地说,是身处自由经济中、具有创造力的思想家、科学家和企业家的人的智慧。
一切将回到中国哲学的根本命题:万物皆备于我焉。不在所有,而在所用。
⚫第二,从英雄史观到回到群众史观、个人史观。创造历史不是权力、金钱的专利,借助科学和技术的力量,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时代历史的创造者。
“你只要专注于非你不可的事物,然后迫不及待地、耐心地,将自己塑造成天地万物中那个不可取代的人。”(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这是因材施教、活出自我的逻辑。
“能量控制的至高境界,不在于迫使自然服从,而在于洞察其振动节律,并将我们的系统调节至其韵律。”(物理学家尼古拉·特斯拉)这是科学发现的逻辑。
![]()
▲物理学家尼古拉·特斯拉
在人类创造的征途中,只要满足基本的温饱,人类就可以无穷地创造。时代没有旁观者,不在怨天尤人、期待他人和环境中错过时代,而在点滴努力、自我建设、寻找规律中创造时代。
⚫第三,放大使命和愿景,个体的能量会在伟大梦想中飞升。国家的难题,人类的难题,不是束手就擒袖手旁观,等国家去解决,等别人去解决。不是等环境好了我才好,而是我突破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大环境也因我而变好。
《埃隆·马斯克传》中曾多次提到他的核心信念:“如果你目标定得高,哪怕最后只实现了一半,也已经改变了世界。”这也与中国先贤“取法乎上,仅得其中”的哲学思想高度一致。
07
新时代正在呼唤“科技历史学派”
世界大同,惟道不移。合道、合乎宇宙万物规律的事情,就毫不犹豫地做,持之以恒地做、边想边做,边做边想。我们将从以下方面从事“科技历史学派”的工作:
⚫参考陈志武教授量化历史研究的方法,最大限度调动社会力量,组织编撰当代世界尤其是当代中国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科技史的写作与出版,尤其重视科技创新过程中灵感来源、困境与突破等关键节点内容,给社会以启迪;
⚫联合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利用科学系统的九型人格结构与频率体系,在健全完满人格、因材施教上独辟蹊径,减少生命内耗,提高创新效率,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培养人才。
![]()
人类文明的基本结构:
〇上层是科学技术自上而下的牵引,超越国界;
〇中层是市场经济商业文明的交流,超越国界;
〇底层是完满人格健康身心的构建,超越国界。
当人类还在为基本温饱而陷于“马尔萨斯陷阱”自相残杀的时候,人类完满人格健康身心的底层构建是奢侈品;当科技进步带来了人类物质的极大丰富,底层构建就不仅成为生命必需品而且成为科技进步的更坚实基础。
以上选编自独立学者童大焕老师“我们为什么需要大历史”一文,小标题系编者所加。再次引用童老师的观点:在最宏观的、跨越时空的历史层面,我们不得不承认科技是历史的主宰,是历史前行的动力;在中观的国家社会层面,基于法治、市场经济的制度与文化,是唯一可拓展的人类文明的基本秩序,而在微观的个体层面,历史的意义则回归为心智的健全与人格的独立,落实到“内圣外王”的人生境界。三重维度彼此嵌套、相互牵引,共同构成了文明运行的完整张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