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家庭带娃最大的通病就是消费性快乐给多了。真正有远见的父母,不是让孩子光享受快乐,而是教他怎么扛住轻松的诱惑。养孩子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让他当下不辛苦,而是让他将来能顶住生活的难。
很多家长带孩子去网红店,住星级酒店,花了不少钱,到最后却发现孩子一点不感恩,脾气还越来越大,写作业也照样磨磨蹭蹭,碰到陌生电梯就哭着不想进。
心理学教授早就说过,这不是在培养孩子的成长力,而是在给他喂那种廉价快乐的多巴胺。要知道,真正的好学生不是从小靠刷题刷出来的,而是那些能量足的孩子,他们自己愿意学,学东西也快,可这种能量最容易被过多的多巴胺毁了。
所以我们家的教育规矩很明确,小学前绝不做消耗孩子能量的事。这几年带娃,我没把眼光只定在学习上,而是在学习之外,帮他找了不少能扎根的小支点,让他慢慢长出实实在在的成长力。今天就把我这几年总结的帮娃攒能量的方法分享出来。
一、用高质量纪录片拉回孩子的注意力。长期被15秒短视频影响的孩子,专注力会变弱。不过孩子的大脑有神经可塑性,这就意味着孩子的专注模式能通过后天训练改善。我们可以让孩子看高质量的纪录片,帮他系统重新养成长时间专注的习惯。以前我儿子看书超5分钟就坐不住,后来我陪着他看恐龙纪录片,才一个月,他就能安安静静看完整集《地球脉动》了。我整理了300多部央视推荐的全科纪录片,这些纪录片涵盖自然、历史、科学等领域,没时间找的家长留“纪录片”。
二、点燃孩子的内啡肽引擎。游戏带来的是多巴胺的廉价快感,来得快,去得也快。我们要帮孩子找到内啡肽带来的成就感。我儿子曾沉迷游戏,后来我发现他有创造天赋,就买了套复杂的乐高。当他花一周拼出起重器时,那种自豪的样子是别的东西都给不了的。不知道孩子天赋在哪的,试试这份耶鲁大学天赋测试表,留“天赋表”,拿去给孩子测一测。
三、高质量陪伴是终极解药。陪伴不是坐在孩子旁边刷手机,而是一起体验真实生活的饱满之感。我曾发现儿子特别在意游戏段位,就逼着自己每晚放下手机陪他聊10分钟。一个月后,他有心事会先找我,而不是发朋友圈了。不知道聊什么的,我整理了365个睡前聊天话题,帮你走进孩子内心,留“睡前话题”发你。
四、带孩子去名校参观。光喊要努力没用,大脑对抽象目标没感觉,你得带他身临其境感受一次。100句口头教育,不如一次名校的灵魂震撼。以前我家娃对大学没概念,在他去北大校园里静静看了一圈后,他回来主动说:“妈妈,我想上这样的大学”,学习劲头瞬间爆棚。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