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句话用来形容明朝那位权倾朝野的太监刘瑾,可以说是再贴切不过了。
他的故事,从权倾朝野到最后被千刀万剐,本身就够惊心动魄。但其中最让人觉得后背发凉、百思不得其解的,还是他临死前的一段记载:白天在刑场上被割了三百多刀,血肉模糊地抬回大牢,晚上居然醒过来,还跟狱卒要饭吃,并且实实在在地吃了两大碗。
![]()
这事听着就超出了常理,一个受了那种酷刑的人,怎么可能还有胃口?这背后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内幕?
![]()
首先要了解刘瑾这人是怎么爬上去的。他本不姓刘,老家是陕西的,姓谈。家里穷,六岁就被送进宫当了太监,后来为了找个靠山,就认了个姓刘的老太监当干爹,这才改了姓。
早年间,他就是个不起眼的小角色,干的都是些洒扫的杂活。但他特别会看人下菜碟,尤其会琢磨人心。
他被派去伺候当时还是太子的朱厚照,一下就看明白了这位小爷的脾气。朱厚照天资聪明,但就是不爱学习,对那些经史子集烦得要死,就喜欢玩。什么鹰犬、摔跤、杂耍,越是新奇刺激他越来劲。
![]()
刘瑾就抓住了这一点,他联合了后来所谓的“八虎”,天天变着法儿地陪太子玩。别人劝太子要好好学习,他们倒好,直接在宫里给太子建了个模拟的商业街,有酒馆有店铺,让太子不出宫就能体验市井生活。
这么一来二去,朱厚照对刘瑾这帮人产生了极强的依赖,觉得他们才是真正懂自己的人。等朱厚照一登基,这帮“玩伴”自然就鸡犬升天了。刘瑾更是凭借着头号心腹的地位,坐上了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宝座。
![]()
这个职位有多牛呢?明朝的规矩,内阁大学士们对奏章提出处理意见,叫“票拟”,但最终用朱笔批示同意,也就是“批红”,得是皇帝来干。
可朱厚照懒得管事,天天泡在他的“豹房”里享乐,这“批红”的大权就顺理成章地落到了刘瑾手里。这意味着,全天下官员的升迁任免,都得他点头才算数,这权力比宰相还大。
他开始疯狂敛财,明码标价卖官鬻爵,地方官回京述职要是不给他送礼,轻则被骂,重则丢官。他甚至还搞了个“内行厂”,权力比东厂、西厂还大,专门监视官员百姓,搞得整个朝廷乌烟瘴气,人人自危。
![]()
俗话说,爬得越高,摔得越惨。压垮刘瑾的最后一根稻草,来自他曾经的同党。正德五年,宁夏的安化王造反,檄文里骂的就是刘瑾。
朝廷派都御史杨一清和“八虎”之一的太监张永去平叛。杨一清是个明白人,知道不除掉刘瑾,国家没好日子过。
于是在路上,他就开始给张永做思想工作。张永本来就因为跟刘瑾分赃不均,加上害怕刘瑾哪天连自己也收拾了,心里早有二心。两人一拍即合。
![]()
平叛大军凯旋,朱厚照设宴庆功。酒喝到一半,张永突然跪下,掏出安化王的檄文,然后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开始告状,说刘瑾要谋反。
为了让朱厚照相信,他抛出了一个致命的细节:刘瑾平时带的一把扇子里,藏着两把锋利的匕首,这是准备随时行刺皇帝啊!这个指控太狠了,对于一个皇帝来说,贪污腐败可以忍,但身边有人想捅死自己,那是绝对不能忍的。朱厚照当场就炸了,立刻下令抓人、抄家。
![]()
抄家的结果更是火上浇油,金银财宝堆积如山就不说了,关键是真搜出了龙袍、玉玺和那把藏着匕首的扇子。
这下铁证如山,谋反的罪名算是坐实了。朱厚照下令,判刘瑾凌迟,也就是千刀万剐,而且还定了具体的数字:三千三百五十七刀,分三天割完。
![]()
行刑那天,整个京城都轰动了。刘瑾被绑在刑架上,刽子手从胸口开始下刀。第一天割了三百五十七刀,主要是胸前和胳膊上的肉。
到了晚上,他被抬回牢里,所有人都以为他肯定活不过今晚了。可诡异的事情发生了,他居然醒了过来,还向狱卒要吃的。
狱卒请示了上级,居然就给了他两碗粥(也有说法是米饭)。在昏暗的灯光下,这个白天还在承受极刑的人,居然就这么把两碗饭给吃完了。
![]()
我个人分析,这事儿可能有几个原因。
第一,古代的凌迟是个技术活,尤其对于要分几天执行的犯人,第一天刽子手会刻意避开要害部位和主动脉,目的就是为了让犯人活得久一点,好多受点罪。
第二,刘瑾养尊处优那么多年,身体底子可能比一般人好,加上求生的本能是极其强大的,哪怕只剩一口气,身体也会本能地渴求能量。
第三,也是流传很广的一种说法,说他以前的党羽花钱买通了狱卒,在饭里加了人参之类的东西给他吊命。
但这可能性不大,因为他倒台后,人人都想踩一脚,谁还敢冒着杀头的风险去救他呢?
![]()
所以,最可能的解释,就是一种纯粹的、近乎机械的生理反应。当剧痛稍微缓解,身体极度虚弱时,对食物的渴望压倒了一切。
那一刻,他可能已经没有了思考,没有了尊严,只剩下活下去的动物本能。这恰恰是这场酷刑最恐怖的地方,它不仅摧毁你的肉体,还把你的人格剥离得一干二净,让你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
![]()
当然,这顿饭并没能改变任何事。第二天,他被再次押赴刑场,没割几刀就断了气。但即便人死了,刑罚还得继续,刽子手在他的尸体上继续执行着皇帝的命令,直到割满规定的刀数。
他死后,京城百姓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据说当时真有人花钱买他身上割下来的肉,拿回家去泄愤。
![]()
刘瑾的故事,是明朝宦官专权的一个缩影。他因皇帝的宠信而起,也因皇帝的猜忌而亡。他的倒台并没有让明朝的政治变得清明,朱厚照依旧我行我素,后来还出了个权势更大的魏忠贤。
说到底,刘瑾只是那个畸形制度下催生出的一个巨型怪物,砍掉一个,还会有新的长出来。
而他临死前那顿饭,则成了历史上一个诡异的注脚,展现出在极端的权力和极端的酷刑面前,人性会呈现出多么不可思议的一面。
至于支撑他吃下那碗饭的,究竟是求生意志,还是身体的本能反应,这个问题或许留给历史和每一位读者去思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