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六点,妈妈左手拎着菜,右手牵着刚放学的娃,进门就得扎进厨房;晚上九点,妈妈趴在书桌前陪娃写作业,爸爸却在客厅里刷着手机,偶尔抬头说句“别总催孩子”—— 这是不是很多家庭的日常?
![]()
“丧偶式育儿” 这四个字,藏着太多妈妈的无奈。可你知道吗?《有奉献精神的父母会培养大人物》里,“韩国首席妈妈” 全惠星培养出 6 个优秀孩子(3 位哈佛博士、2 位耶鲁教授),她最常说的一句话是:“父亲的力量,比妈妈的唠叨更能塑造孩子的格局。”
全惠星的丈夫不是“超人”,而是和很多爸爸一样忙碌的学者。但他从不会让自己在孩子的成长里 “缺席”:再忙也雷打不动主持 “周六家庭会议”,让孩子们投票决定周末去社区帮老人整理房间,还是去公园捡垃圾 —— 这不是简单的 “陪玩”,而是让孩子明白“家庭需要共同参与,责任需要一起承担”。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常会带儿子去参加学术会议。不是让孩子坐在角落发呆,而是会前跟儿子说“今天爸爸要和教授们讨论一个难题,你可以看看我们怎么解决”;会后还会蹲下来问 “刚才叔叔们争论的时候,你觉得谁的想法更有意思?”。就是这样的小事,让孩子从小看到 “专注做事的样子”,也懂得 “遇到问题要积极沟通”。
其实,爸爸们不用怕“没时间”,全惠星分享的 3 个小举动,每天花一点时间就能做到,却能给孩子大大的影响:
每周留1 次 “父亲主导时间”。不用安排多复杂的活动,哪怕只是陪娃修一修坏了的玩具 —— 拧螺丝时告诉孩子 “你看,先把零件对齐才能拧紧,就像做事要找对方法”;或者带娃去小区里观察蚂蚁搬食物,聊一句 “你看它们一起用力,再大的虫子也能搬回家,这就是合作呀”。
睡前花5 分钟跟孩子 “聊工作”。不用讲多专业的内容,简单说一句 “今天爸爸遇到个麻烦,打印机坏了,后来我查了说明书,又试了两次才修好” 就够了。孩子不会懂 “职场难题”,但会记住 “遇到问题不慌,慢慢试就能解决”—— 这就是最好的榜样。
别再说“找你妈”。孩子喊 “爸爸,我鞋带散了”,别说 “找你妈系”,而是蹲下来一起学:“我们先打个结,再绕两个圈,你看像不像小兔子的耳朵?”;孩子问 “这道题怎么做”,别说 “找你妈教”,而是说 “我们一起看看题目,你先说说你的想法”。简单的一句话,能让孩子知道 “爸爸会陪我一起面对问题”。
全惠星说:“父亲不是家庭里的‘旁观者’,而是‘定盘星’。”爸爸的每一次陪伴,每一个小举动,都在悄悄告诉孩子 “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 这些藏在日常里的影响,终会变成孩子未来的格局。
从今天起,不妨让爸爸试着做一件小事:陪娃玩一次他喜欢的游戏,睡前跟他聊一句“今天的小难题”。改变不用太大,只要不缺席,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