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已经无法逆转,中国的债务总额已经突破了300万亿人民币大关。300万亿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要是把这些钱全部换成100元的纸钞,叠起来能从地球到月球来回好几趟,我没有在瞎扯,这就是我们正在面对的现实。更吓人的是,这个数字还在疯长,没停。
今年第一季度,咱们国家的宏观杠杆率是298%。什么是宏观杠杆率呢?
说人话就是全社会欠的钱除以一年中能赚到的钱得到的数字。现在的情况就是,咱们借的钱已经快赶上全年创造财富的3倍了。这个比例不光创造了历史新高,涨幅速度还是2015年以来最快的。现在,整个国家就是这种状况。
这笔巨额债务到底是怎么分的呢?首先,企业负债是最重的,占了173%。也就是说,企业借的钱最多,压力也最大。很多制造业企业为了活下去,拼命借钱死撑,都在等着回暖,结果却是整个市场最终供过于求。传统制造业不仅没有等来期待的转折点,反而在繁重的利息压力下,现金流断裂。
居民负债相对轻一点,大概是60%,主要就是房贷、车贷。看似比例不高,可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每个月的月供都是真金白银,一分都省不了。不仅房价降低被套牢,现在在企业裁员、降薪、倒闭的背景下,收入在过去几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涨幅。
政府负债大约是63%,听着好像不多,但这里头有好多都是地方政府通过城投平台借的钱,统计的时候算在了企业负债里面。实际上,政府的债务要比表面看起来重得多,只是很多都没有体现在数字里面。至于为什么这样算,我就不做过多的解读了。
面对这座债务大山,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债务货币化。听着像是在卖弄学问,其实就是借新还旧,要不然就是干脆开机印钞,就像你用的信用卡还不上了,再办一张新卡去填坑,要不然就找爸妈要钱救急。
债务货币化能暂时稳住局面,不让大规模债务违约爆出来,但多少有点往维稳手段上面贴金的感觉。我给你举一个形象的例子:给重症患者打了针强效麻醉剂,暂时的病痛被压下去了,不痛苦了,可是病灶里的烂根还在,该滚的债还在利滚利,该缺的经济造血能力也还是空的。症状是缓解了,却不过是把窟窿暂时用印出来的纸填上,病根还在盘结。
想要破这个债务局,靠的从来都不是大水漫灌的发钱,而是要依靠实打实的经济增长,得让营收增速跑赢债务的复利,让创造的价值能追得上窟窿扩大的速度,不然再怎么稳,都是自欺欺人。
眼下说什么“以时间换空间”,本质上就是大家都在想办法拖,只要拖住了,就不会在自己手里出事儿。至于为什么拖,我也不便做过多的解读。问题没有解决,只是推迟了爆发,等明天债务雪球滚得更大,增长更乏力,到时候只会更痛,崩得更惨。
这一段时间里,最关键的就是要稳住资产负债表。什么意思呢?它就像跷跷板一样,一边是资产,一边是负债,两边必须保持平衡,不然就会翻。资产这边,最重要的就是要保住房地产的价值,要是房价突然大跌,好多人就会发现自己的房子不值钱了,但房贷还得照样还,这就是典型的资不抵债,说白了就是技术性破产。同时,还得想办法增加资产收益,让资产更值钱。
负债那边,要靠各种方式来降低债务成本。比如说央行降息,让大家的还款压力小一点;要么就是把高息贷款置换成低息贷款,减轻利息负担。总之,就是要确保不会因为还不起钱而破产。
这个化债过程要持续多久呢?根据官方的规划,到2028年基本上能完成政府层面的化债工作。但全社会的化债,包括企业和居民的债务,可能要到2036年左右才能基本解决。也就是说,未来十多年,咱们都还得在这种还债模式下咬牙坚持。
这个过程预计要投入12万亿的政府债来配合化债。这些钱,一方面用来解决政府拖欠民营企业的款项,另一方面腾出来财政空间去刺激经济。毕竟,光靠央行印的钱肯定不够,还得配合财政政策才行。
刚才也说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得找到新的增长动力。过去几十年,对外出口便宜的制造业产品,靠廉价劳动力赚外汇;对内就是房地产带动的各种消费,买房、买车、买家电。这一套模式用了几十年,但当房价涨到年轻人连首付都凑不齐、月供都还不上的时候,房子作为财富杠杆的历史使命也就结束了。
传统制造业也因为东南亚、印度这些地方的劳动力成本更低,从我们手里抢走了不少份额。当下,对于咱们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找到新的增长动力。怎么找?对外抢占AI、高端芯片、新能源汽车等前沿领域的高端市场;对内靠技术创新创造全新的消费需求。
我随便举个例子,就说智能全屋节能系统。现在,带温控、太阳能储能和净水的传统设备动辄十几万,还得适配装修风格,普通家庭肯定想都不敢想。但当靠技术改进以后,拆成基础套装加按需配件,价格降到两三万,情况就大不同了。你想啊,它能自动调节室温,夏天比空调省40%电费;屋顶装个小太阳能板,白天能供家里的家电使用,多余的晚上还能用来照明;全屋净水,水龙头打开直接就能喝,还会自动提醒换滤芯。这对于很多家庭而言,就是刚需。
现在水费、电费年年都在涨,年轻人想装却嫌贵。但一旦它普及了,就能带动一大串的产业链:从节能零件设计、智能控制开发到太阳能配件生产、设备组装,再到安装和售后服务,能造就大量的就业岗位。有工作就有稳定收入,就敢消费,比如买完了节能系统,可能还会换一套节能电器。消费又能带动产业和就业,形成良性循环。
现在好多人都感觉东西越来越便宜,但工资很多年没涨了,存款利息也变得越来越低,这就是通缩的典型表现。而智能全屋节能系统这类新科技、新技术带来的新产品、新服务,能让大家愿意花钱,又能推动节能相关的产业上升,让产品价格合理上涨,这才是盘活经济的关键。
当然,这种产业升级过程中,一定会触动一些既得利益。传统行业会受到冲击,一些落后的企业注定会被淘汰,一些工作岗位也会随之消失。就像当年汽车取代马车一样,总有人不适应,可社会整体还是要向前走的。关键问题是这些新兴领域什么时候能真正商业化,形成规模效应。
根据目前的技术发展趋势和政策导向,预计在2030年到2035年之间,这些新技术会逐步成熟,并且大规模应用。这不是我编的,它既受国际竞争格局的影响,也取决于技术创新的速度。中美欧这些大经济体,现在都在前沿领域拼命竞争,谁先突破,谁就能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比如高端芯片的国产替代,这不光是技术问题,更是国家安全问题。要是咱们在这个方面实现重大突破,不光能摆脱对外依赖,还能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份额。量子科技现在虽然还在实验室阶段,但一旦实现产业化,会彻底改变计算、通信、金融安全等众多领域。
新能源领域,我们已经有不错的基础了。从太阳能电池板到风电设备,从电动汽车到储能系统,中国在很多细分领域都是全球领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继续扩大技术优势,把整个产业链做得更完善、更高效。
这些新增长点一旦形成规模,不光能解决债务问题,还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新技术催生新岗位,新产业带来新财富,新商业模式创造新可能性。
对于咱们普通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看清楚这个大趋势,提前做好准备。传统行业可能会慢慢萎缩,但新兴行业会快速崛起。你要么主动学习技能,适应新时代;要么想办法投资新领域,分享发展红利,而不是坐以待毙。
从现在到未来的十年,是关键的转型期。这个期间,既要稳住现有的资产负债表,防止债务危机爆发,又要全力布局未来的新增长点。这不光考验决策层的智慧和执行力,也考验每个普通人的眼光和应变能力。
未来十年,会是中国经济从旧发展模式向新发展模式转化的关键十年。要是转换成功,咱们就能迎来新一轮的高质量增长周期;要是转换失败,就有可能陷入更长的低迷周期。但从目前的技术储备、人才优势和政策导向来看,我坚信转型一定会成功。300万亿虽然看起来吓人,但也有可能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催化剂,关键是能不能在债务爆发之前成功找到经济增长的新道路。这场赛跑,决定着咱们每个人未来十年的命运。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