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这块玉米地,实测亩产963.5公斤,比普通大田增产10.2%,我以为已经是这块地的‘天花板’了,没想到,今年每亩地比去年又多产了250.1公斤……”10月10日,吉林省农科院资环所程正海研究员在地头公布:2025年榆树市主粮作物产能提升示范区20公顷玉米种植基地测产结果为1213.6公斤/亩(水分为14%)时,榆树市增益农业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占有高兴极了,他依靠科学种田再一次跑赢了“市场”。
![]()
等待测产的示范田
榆树市素有“天下第一粮仓”的美誉,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170,全省的1/10,长春地区的1/3,2024年粮食产量达到63.79亿斤,比2023年增收1.29亿斤,粮食增量全省最高,连续21年位列全国县(市)级城市前列。
为了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榆树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粮食单产和总产。
新型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头羊”,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力军”,更是榆树市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最后一公里”。目前,榆树市共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7966家,其中,农民合作社4039家、家庭农场8334家、种植大户15581家、农业企业12家。
新型经营主体越来越多,越来越壮大,分散的小农户把土地流转给谁,把土地托管服务的订单交给谁的选择也越来越多。这无形中加剧了对新型经营主体盈利能力的考验。只有实现单位面积“多打粮,少投入”,才能赢得分散的小农户们下一年的合作。
正如马占有所说:“种地也很卷!”
种地“卷”的是什么?
“‘卷’单产!”马占有说,新型经营主体为了在“市场”上跑赢,无形中便开启了一场提高单产的“竞赛”。
提高单产,不仅是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力点,更是政府和科研单位的发力点。
2024年4月11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与榆树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院地合作”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在榆树市环城乡桂家村、榆树市现代农业产业园、榆树市秀水镇三个地方,建设榆树市主粮作物产能示范提升示范基地。示范基地面积为21公顷,其中东北玉米主产区可持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面积20公顷、玉米新品种展示面积1公顷、大豆新品种展示面积1公顷、水稻新品种展示与绿色栽培技术展示面积1公顷。
马占有的合作社正是东北玉米主产区可持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项目的依托单位。
2024年,示范基地在节肥20%的情况下,实现了增产10.2%,种了一辈子玉米的马占有第一次经历这么大的增产幅度。
2025年,示范基地选种了优质耐密品种,种植密度为8.2万株/公顷。在种植过程中又应用了秸秆全量深翻还田技术、高产群体构建技术、有机-无机-微生物新型施肥技术、玉米病虫害一体化绿色防控技术等集成技术模式。
在马占有心里,去年的单产已经“触顶”了,所以,保住去年的产量是他2025年的目标。马占有万万没想到的是,今年,示范基地又增产了。
马占有再破单产“天花板”后,示范基地所采用的种植技术也再一次受到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种植大户的关注。
“技术示范与推广,就是让‘事实说话’,让产量说话。”作为榆树市主粮作物产能提升示范基地项目负责人,程正海研究员称。
![]()
测产专家、科研人员与当地农户合影
作者:孙翠翠
责编:秦楚越
编审:裴晶莹
监视:董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