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执行者,在植物生长发育及逆境适应性中起重要作用。然而,蛋白质极少单独行动,它们更像一个精密协作网络中的成员,通过“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复合体,从而传递信号、执行功能。验证一对蛋白的相互作用通常需要使用4-5种方法,目前最常用的蛋白互作验证包括酵母双杂交(Yeast Two-Hybrid)、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荧光素酶互补(Split-LUC)、下拉实验(Pull-down)及蛋白质免疫共沉淀(Co-IP)等。每种蛋白互作实验分别需要构建不同的载体,因此,验证1对蛋白互作需要针对每个基因设计4-5对引物,做4-5次PCR及4-5次PCR产物回收,才能将目的基因克隆到不同的互作载体中,不仅引物设计和克隆过程复杂,而且成本高昂。
近日,湖南大学生物学院伍斗生/于峰课题组在国际知名期刊Plant, Cell & Environment发表了题为One Primer Pair for All: A Standardized Vector Toolbox for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and Protein Localization in Plants的技术报告。
![]()
该文章基于In-Fusion克隆技术,首先改造了常用蛋白互作载体克隆区域的酶切位点,改造后的载体均使用BamHI和SalI进行酶切(命名为PPI-BS),无需购买多余的酶;其次改造了BamHI和SalI酶切位点上下游的同源重组序列。改造后的载体工具盒PPI-BS,针对1个基因只需要设计1对引物,做1次PCR反应及产物纯化,便可通过In-Fusion反应将目的基因克隆至任意的蛋白质互作及亚细胞定位载体中,极大地简化了蛋白互作等载体构建中的引物设计、PCR反应及回收等过程,同时还极大地节约了载体构建的成本,包括引物合成、PCR试剂及产物回收试剂等。改造后的PPI-BS载体已提交至Addgene,可预订后获取,也可联系通讯作者获取PPI-BS载体及图谱。
![]()
湖南大学生物学院伍斗生教授为通讯作者,湖南大学生物学院硕士研究生罗彩琳、博士研究生王立海天及硕士研究生吴玉琴为共同第一作者,博士研究生蔡俊及硕士研究生彭滨参与了该工作,湖南大学于峰教授及陈佳博士(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指导了本工作的开展。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及湖南省青年科技人才等项目的资助。
全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pce.70219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