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本升专”这个看似荒诞的词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在鲁北技师学院的教室里,28岁的苏鹏飞正在练习操作机械臂,他毕业于山东体育学院,原本拥有本科学历,如今却选择回到技校"回炉重造"。
![]()
并且,像他这样的本科生正在增多:鲁北技师学院预备技师班去年招生96人,今年已增至117人。这个现象背后,其实是AI技术对就业市场的重塑。
哈佛大学一项研究揭示了残酷的现实:AI对就业的冲击呈现明显的"U型曲线"。顶尖名校毕业生凭借创新能力和复杂决策能力依然抢手;最普通学校的毕业生因从事低成本体力劳动,受影响也较小。
而处在中间的普通本科生最为尴尬——他们既没有顶尖院校毕业生的竞争力,从事的文职、行政、初级技术等工作又恰恰是AI最容易替代的领域。在这场就业危机中,"本升专"成了部分普通本科生的自救之路。
苏鹏飞坦言,本科毕业后他做过体育培训,收入特别不稳定,但师兄王建波在技校学习不到一年,就被世界500强企业"抢走"顶岗实习,转正后月薪可达七八千元。
这些"大学生技师"兼具理论基础和实操能力,能够快速适应岗位需求,正是企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
![]()
然而,这种普本生的自救正在引发新的问题。当"本科+技校"背景的求职者涌入技术岗位,原本就在这个赛道上的专科生面临着更激烈的竞争。对于原本就在职业教育赛道上的高职、大专学生而言,情况变得微妙了。
当企业在招聘一个技术岗位时,面对一个纯专科背景的毕业生,和一个既懂基础知识,又有实操能力的毕业生,天平会向哪边倾斜?答案似乎不言而喻。这导致了一个有点残酷的局面:AI冲击了普本生的就业市场,迫使其中一部分人“下沉”到技能岗位,进而又挤压了专科生原有的就业空间。这本不是任何人的本意,却是市场供需变化下一种真实的趋势。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不仅仅是个人在努力寻找出路,更是整个就业金字塔在AI的冲击下发生的一场结构性调整。顶尖人才依然稀缺,底层的体力劳动暂时安全,而中间庞大的、依托于“规则性脑力劳动”的群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升专”现象,与其说是个体的“逆袭”,不如说是这个结构性调整中最明显的一个信号。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无论是普本生还是专科生,或许都需要重新思考“能力”的定义。
纯粹的知识记忆和按流程办事的能力,价值正在迅速衰减。而将理论理解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解决复杂模糊问题的能力、以及持续学习适应变化的能力,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