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航运业迈向绿色转型的关键时刻,一场围绕国际海事组织(IMO)首项全球航运碳税方案的激烈博弈正在上演。随着10月中旬IMO伦敦会议临近,美国与欧盟之间的立场对立持续升级。
![]()
来源:U.S. Department of State
上周五(10月10日),美国政府骤然加码对抗姿态。美国国务卿鲁比奥、能源部长克里斯·赖特与交通部长肖恩·达菲联合发表声明,详尽列明将对支持IMO“净零框架”的国家实施的制裁措施。这份在会议召开前四天发布的声明,标志着双方对峙态势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制裁内容涵盖多个层面:
从对支持气候政策的官员实施个人制裁,到对相关国家船舶加收额外港口费用;
从禁止特定船只停靠美国港口,到对海员实施签证限制、提高处理费用等针对性措施。
此外,制裁范围已延伸至商业合作领域,美方威胁将取消相关国家在美国政府船舶建造、LNG终端等基础设施项目中的竞标资格。
“我们将通过让支持净零框架的国家付出代价,全力捍卫美国的经济利益,”三位美方内阁成员在声明中直言不讳,更将欧盟推动的碳税计划斥为“欧洲主导的新殖民主义”。
面对美方威胁,欧盟在周日作出了强硬回应。欧盟执行委员会发表声明重申:“欧盟视‘净零框架’为重要里程碑,并呼吁国际海事组织于下周通过该框架。”这一表态彰显了欧盟在气候议题上的坚定立场。
作为缓和信号,欧盟同时表示,一旦IMO通过全球性法规,愿意修订其已实施的区域碳税政策。欧盟委员会发言人此前透露,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TS)和FuelEU本就包含适应IMO政策的审查条款。
![]()
然而,在欧盟展现团结姿态的同时,内部分歧也逐渐浮现。作为全球最大船东国的希腊,其海运和岛屿政策部部长瓦西里斯·基基利亚斯(Vassilis Kikilias)周日公开表达了对IMO提案的担忧。他指出,该提案存在“严重问题、模糊之处及不切实际的目标”,并警告若按计划实施,该框架可能在2035年前为全球运输业增加2000亿至3000亿欧元的额外成本。“这将导致通货膨胀、商品价格上涨和能源成本攀升,”基基利亚斯补充道。
这场博弈背后,体现了美国政府非常规的执政方式。在短短24小时内,特朗普政府不仅对IMO发出威胁,还重启对中国的物理贸易条款,将对中国进口商品关税提高至100%,同时将修改针对外国建造的汽车运输船和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的特定海事相关费用:
(1)调整外国建造车辆运输船运营方的服务费计算方式,自2025年10月14日起设定为每净吨46美元;
(2)追溯至2025年4月17日,取消一项条款,该条款原允许在未满足关于使用外国建造船舶的特定限制时,暂停液化天然气出口许可证;
及(3)对特定船对岸起重机及货物处理设备加征100%的关税。
![]()
来源: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激进举措都是在传统监管工具被搁置的背景下推出的。目前美国海事局、联邦海事委员会(FMC)等关键航运监管机构领导职位依然空缺,被提名人选迟迟未能获得确认。
随着IMO成员国于10月14日至17日齐聚伦敦,这场关乎全球航运业未来的表决已进入倒计时。根据规则,若进入投票程序,只需《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MARPOL)三分之一的缔约国反对即可否决该提案。
目前,欧盟作为碳税主要推动方态度坚决,美国则组建了反对阵营,而希腊、塞浦浦斯、马耳他等航运大国的最后立场仍存变数。业界海事专家表示:“在美国最新声明之后,若看到欧盟内部出现不同立场,我也不会感到意外。”
无论结果如何,这场在伦敦上演的环保与经济、全球治理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博弈,都将对未来数十年的全球航运格局和气候变化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