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个规矩:只有皇后生的女儿,才能封固伦公主。
但雍正登基后,把一个庶出的妹妹,破例晋封为固伦公主。
雍正对自己的政敌,从不手软,但面对这个妹妹,他不得不服,她叫恪靖公主。
——《壹》——
天花没要她的命
1679年5月27日,紫禁城又生了个公主,康熙看都没看,生母郭络罗氏,是宜妃的姐姐,寡妇入宫,身份尴尬,在后宫,这种出身意味着什么,不用多说。
![]()
前后两年,后宫连着生了五个皇子,独她是女儿。
郭贵人心里明白,这孩子,没指望了,宜妃倒是心疼姐姐,把孩子接到自己宫里养,这一养,养出了事,六岁那年,公主出天花。
清朝最怕这个病,满人没抗体,得了基本等死。
皇室为此专门建了避痘所,但凡宫里有人出天花,所有皇子公主都得搬出去躲,可这次不一样,公主没躲,病来得急,走得也快,几天,就好了。
康熙听说,专门来看,他摸着公主的头,沉默很久。
康熙自己也出过天花,八岁得病,活下来了,脸上留了麻子,这件事,让他在争夺皇位时占了优势,顺治认为,出过天花的孩子,以后不用担心这个病。
他看着眼前的女儿,突然觉得,这孩子和自己一样,是被老天眷顾的。
从那以后,四公主的待遇变了,1691年,13岁,封和硕公主,这个年纪封公主,在康熙的女儿里,算早的,但所有人都知道,公主的命运已经注定,和亲。
康熙的女儿,九个长大成人的,七个嫁蒙古。
满蒙联姻,是国策,1697年,四公主19岁,康熙刚打完噶尔丹,漠北刚平定,需要有人镇着,康熙选中了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
![]()
这个部落,是外蒙古的领头羊。
四公主嫁给敦多布多尔济,郡王,土谢图汗的长孙,婚前,内务府开始准备嫁妆,康熙下旨,给公主准备的东西太多,一次运不完。
只带当下要用的,其余明年再说。
公主出发那天,康熙给她改了封号:和硕恪靖公主,"恪"是恭敬谨慎。"靖"是安定平静,这两个字,藏着康熙的心思。
你去漠北,不是去享福的,你要给我守住那片地方。
——《贰》——
康熙的心思
公主出发后,才发现,漠北还在打仗,噶尔丹虽然败了,但硝烟没散,归化城还是前线,康熙不放心,让公主先别去漠北,在清水河住下。
![]()
清水河在今天的呼和浩特南边100公里。
那是1697年,公主在那里住了八年,八年里,她做了一件事,开荒,公主圈了四万多亩地,招了大批汉民来种,她不懂农活,但她懂一个道理。
边疆要稳,得先让人吃饱,蒙古人游牧,汉人种地。
两种生活方式,在这里碰撞,起初有矛盾,公主出面调解,定规矩,谁的地归谁,谁的牛羊不能乱跑,几年下来,连年丰收,当地百姓给她立了块碑。
碑文写:"自开垦以来,凡我农人踊跃争趋者,纷纷然不可胜数。实公主之盛德所感也。"
康熙听说了,专门给她送来两块匾,一块写"萧娴礼范",一块写"静宜堂",这不是表扬,是警告,萧娴,是要她收敛,礼范,是要她守规矩。
静宜,是让她安静待着,康熙的意思很明确:你做得不错,但别太高调。
公主把匾挂在府里,照样干自己的事,1703年,康熙下旨,在归化城北给公主建府,这座府,占地六百多亩,依工部大式营建,等级按郡王标准。
府门外是照壁,中轴线上依次是府门、仪门、静宜堂、寝宫。
四进五重院落,后面有花园、马场,时人称:"西出京城第一府",公主搬进去后,发现了一个秘密,她的府,不归归化将军管,也不归都统衙门管。
公主府成了归化城里的独立王国。
归化将军见她,要跪安,都统见她,也要跪安,按清朝规矩,这不对,公主是郡王级别,将军、都统是正一品、从一品。
![]()
平级,甚至公主还低一点,但她们见了她,得跪。
因为她代表的,是康熙,1709年,发生了一件事,土谢图汗部要制定《喀尔喀三旗大法规》,这是管理整个外蒙古的法律。
按理说,这种大事,要报朝廷批准。
但在报朝廷之前,有个人必须先点头,公主,档案里写得清楚:《喀尔喀三旗大法规》,"蒙钟根允准"制定,"钟根",是满语"中宫"的音译,指的就是公主。
一个公主,批准外蒙古的法律。
这在清朝历史上,独一份,蒙古人给她起了个外号:海蚌公主,"海蚌"是满语,翻译过来就是"参谋""议事",她不只是个公主。
她是康熙在蒙古的代理人,她有监国的权力。
——《叁》——
自己有一支部队
公主府的人都知道,漠南、漠北的大事,官员来请示,公主说了算,她不管家务,她管的是政务,这在古代,几乎不可能,女人不能参政,这是铁律。
![]()
但公主不一样,她的身份特殊,她嫁的地方特殊,她的任务也特殊。
康熙需要有人在漠北替他盯着,皇子们不行,距离太远,鞭长莫及,地方官也不行,蒙古贵族不服,只有公主,既是皇家的人,又是土谢图汗家的媳妇。
她是最合适的,公主也明白这一点,所以她做事,从不避讳。
《公主府志》记载,公主"恭俭柔顺,不待皇家之骄,娴于礼教",这是说她表面谦逊,但实际上,她在蒙古,权倾漠南、漠北。
她的丈夫敦多布多尔济,反而成了配角。
1700年,敦多布多尔济被封为和硕亲王,承袭土谢图汗,但两年后,1702年,他因"庸劣"被降为郡王,康熙对这个女婿不满意。
公主呢?照样做她的事,丈夫能不能当亲王,不影响她的权力。
她的权力,来自康熙,不是来自丈夫,1722年,康熙去世,雍正继位,后宫开始清算,雍正对兄弟们下手,毫不留情,皇八子胤禩,改名"阿其那",关押致死。
皇九子胤禟,改名"塞思黑",也被关押致死。
宜妃,公主的姨母,是胤禟的生母,雍正恨胤禟,也恨宜妃,雍正元年,他下令逮捕宜妃的太监张启用等十二人,理由是这些人在外置产,肯定是受宜妃指使。
![]()
公主府的太监,也被牵连。
两个太监,一个发往土尔番,一个发往齐齐哈尔,公主同母弟弟胤䄔的太监李尽忠,发往云南做苦差,雍正的意思很明确:跟胤禟有关的人,我一个都不放过。
但他放过了公主,不仅放过,还给她加封。
1723年,雍正元年二月,雍正下旨:晋封和硕恪靖公主为固伦恪靖公主,这是破例,清朝祖制,只有皇后生的女儿,才能封固伦公主。
庶妃生的,只能封和硕公主,公主的母亲,只是个贵人。
连妃都不是,按规矩,她不可能封固伦,但雍正封了,诏书里写:"固伦恪靖公主乃圣祖仁皇帝之第六女,荣华璀璨,品行端正,体察宫中至训,深得皇恩,特封固伦公主。"
——《肆》——
57岁,她死在归化城
雍正这么做,不是念姐妹情,是因为他不得不服,公主在蒙古的影响力,雍正清楚,喀尔喀蒙古,是清朝北方的屏障,公主在那里,镇了几十年。
![]()
《公主府志》评价:"外蒙古二百余年,潜心内附者,亦此公主。"
公主下嫁后,喀尔喀诸部不再内讧,他们齐心协力,对付噶尔丹,外蒙古全体内附,清朝的版图才算完整,这些,都是公主的功劳。
雍正再恨胤禟,也不能动公主,动了她,蒙古可能出事。
所以他选择加封,这是政治,公主也懂,她接了封号,继续在归化城住着,她和丈夫,已经分居多年,敦多布多尔济在多伦诺尔,照顾他的侧福晋生的儿子。
二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公主一个人在归化城。
她不在乎,她习惯了一个人做事,1735年3月9日,公主去世,57岁,雍正得知消息,立刻赏银三千两,遣官致祭,这个规格,在清朝公主里,算高的。
敦多布多尔济在多伦诺尔。
得到消息后,因患足疾,一个多月后才赶到归化城,他领了雍正赏的银子,开始处理公主的后事,公主在归化城的房屋、田产、人口,全都要处理。
![]()
1736年5月21日,敦多布多尔济护送公主灵柩北上。
归化城的官员,全部出城相送,一直送出鞥滚岭,走了好几程,才折返,喀尔喀人接手,继续护送,公主最后葬在库伦汗山。
今天,这个地方在蒙古国境内,距离乌兰巴托120公里。
墓地早年被盗,1959年,蒙古国家历史博物馆清理发掘时,发现了公主的木棺和一具男性遗骸,夫妻合葬,墓前立着一块石碑,汉白玉的,乾隆五年立的。
碑文是满汉两种文字,现在,字迹已经模糊,但碑还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