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在珍珠港的偷袭一下子让太平洋东部陷入火海,日本的不宣而战让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受了惨重损失,以至于半年之内,太平洋舰队都不能作战,次日,罗斯福宣布,正式宣布对日作战,至此,二战太平洋战场正式爆发,而偷袭珍珠港,也成为现代世界战争史上突袭的成功战例之一。
日本偷袭珍珠港
但很多人认为,当时日本在中国战场已经很吃力了,现在又发动珍珠港事变,和美国树敌,这和当初德军进攻苏联一样,显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
问题是以日本当时的情况,如果日本不打美国,自己内部可能就先崩溃了,说白了,日本要打美国,其实就是资源匮乏又没法进口后的不得已而为之。
二战爆发后,日本在国际市场上,居然买不到东西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大部分工业生产原料严重依赖进口,而当时在国际上的贸易又只认可美元、英镑和黄金。
为了维持战争,日本寺庙里的香炉和吊钟都得贡献出来
而为了维持工业生产和国内的基本需求,日本不得不花费大量的储备黄金去国际市场上购买所需要的物资和原料。
可谁知战争就是一个无底洞,战争刚刚打满一年,日本辛辛苦苦积攒多年的黄金储备居然就快见底了。
眼见为日圆发行准备的黄金已经花光了,当时日本银行的总裁结城丰太郎就跑到日本军部,说战前日本黄金储备还有413吨,如今仅剩下25吨,话里话外,就表示现在的黄金,不足以支持下一年的战争了。
而武汉会战中,中国又粉碎了日本图谋快速占领武汉的计划,到了这个地步,日本也知道,想要靠武力快速结束战争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至此,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这让日本面临一个抉择,要么现在结束战争,要么继续打,至于哪天能结束,遥遥无期。
但对于日本来说,就这样结束战争,显然有些不甘心,而且国民政府又拒绝和谈,要是真的直接退出,军部这帮人,如何扛得住滔天的日本民意?
但要是继续打,但现在的黄金储备连一年都坚持不了,要是买不了石油和橡胶这些战略物资,战争又没法维持。
就在日本深陷中国战场的泥淖而无法脱身加上黄金储备不够的时候,在国际上市场上,日本又面临信用破产的问题,此前到期的债券居然无法偿付,这就导致日本想要再购买战争物资就越来越难了。
原来日本在开战的时候,曾经向德国进口了价值约1亿日元的精密机械,而当时日本没有给现钱,而是让日本政府担保,给了德国商人期票,可到期后,德国商人却发现无法承兑。
虽然经过德国政府的出面担保,才让其他德国商人继续和日本做生意,但日本期票到期不能承兑的消息还是传到了国际市场上,这么一来,其他国家的商人哪里还敢相信日本拿出的期票。
比如美国商人就表示,想要买东西,只能付现金提货,至于英国商人,则拒绝收取任何日本政府开出的期票,可以说在1938年的这个时间段,日本想要向英美购买资源,只能拿真金白银,还得必须这样。
毕竟日本现在打仗的大部分战略物资都依赖进口,比如日本二战时期大放异彩的零式战斗机的建造就严重依赖进口。
虽说零式战斗机战斗力不俗,但飞机的机身所需要的铝材依赖向美国进口,发动机轴承合金所需的铅与锡则要向马来亚(英属)进口,石油向东印度(荷属)进口,轮胎橡胶则来自于马六甲(英属)种植园,而制造炮弹所需要的钢铁,也需要从美国进口。
在物资如此依赖英美的情况下,日本陆军省在1939年明确表示,不能和英美开战,以此来维持和英美的贸易。
问题是就算日本在战争问题上让步,但英美却不得不开始限制和日本的贸易。为啥呢?就是日本侵华导致中国外贸彻底停止了。
在日本全面侵华前,中国是欧美重要的原材料供应地,中国出产的大豆、桐油、茶叶、皮货、家禽家畜、猪鬃、钨、锑深受欧美市场上的欢迎。
但日本侵华后,却将沦陷区的一些物资列入专营项目,交给三井、三菱与瀛华等日商垄断经营,让不少英美商人断了营生。
而后在1938年12月的时候,日本又提出在沦陷区废止《九国公约》所规定的门户开放政策,这么一来,沦陷区除了日本企业之外,其余欧美商人想要在沦陷区做生意,都要受到日本的限制,算是得罪了一大帮英美商人,资本是逐利的,而日本却限制他们经营,此举无异于是日本在经济上向英美商人宣战。
另一边,国民政府虽然在抗战初期丢了大片领土,但却采取易货贸易的方式继续和欧美等国做生意。
简单来说,就是用中国出产的大豆、桐油、茶叶、猪鬃、钨、锑来换取欧美的材料和军火,得到很多欧美商人的欢迎。
虽说易货贸易方式很原始,但和日本商人在国际市场上的口碑,显然,欧美商人更喜欢中国的易货贸易方式。
沦陷区,逐步成为日本的战争包袱
那有人问了,为啥沦陷区的日本商人不能利用沦陷区的商品和英美做生意呢?
很显然,资本家眼里只有利益没有国家,之前日本将沦陷区的贸易特权交给日本财团,想让他们通过贸易为本国出力,但商人天然逐利的心理,眼里只有钱,在沦陷区,他们只想利用现在的垄断特权大捞特捞,丝毫没有下限。
在他们的搜刮之下,不仅毁了沦陷区原本的贸易系统,更得罪了英美商人。
眼看物资越来越紧缺,欧美商人越来越不满甚至开始施压,日本政府坐不住了,打算取消这帮商人的垄断,可商人背后站着的都是财团,财团又利用自己的政治影响力抗争,迫使日本政府不得不收回这条命令。
更要命的是,除了日商的搜刮之外,日本军部为了节省军费,在沦陷区滥发军票掠夺物资,进一步摧毁了沦陷区的经济能力。
这就导致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沦陷区,原本法币是不怎么受欢迎的,但和滥发的军票相比,法币居然一直能保持不错的购买力,人人都用法币的情况下,日本发行的军票几乎和废纸没什么区别。
一边法币购买力坚挺,一边军票没人用,而法币又在沦陷区和国统区通用,日商就大肆利用币值的差距,从日本本土和沦陷区搜刮物资和商品,转手卖给国统区的中国商人以赚取巨额的利润,如此一来,给日本国内造成不管出口什么,都能赚钱的假象,然后进一步将日本国内和沦陷区的物资卖到国统区。
在日本商人的疯狂运输下,日本国内本就短缺的物资更加紧缺,而沦陷区的物资又不断运出去,造成沦陷区的经济无法重建和恢复,直接导致1939年华北沦陷区居然爆发了粮荒,沦陷区不仅没能给日本带来战争收益,反而成为日本的战争包袱。
此时的日本在中国战场上陷入了持久战的困境,国际上又拿不出太多的真金白银购买战略物资,至于占领的沦陷区,在日商的一通搜刮下,成为了战争包袱,导致日本经济已经面临崩溃的境地。
在这样的困境下,1939年10月,日本“南进”争夺东南亚的战争资源呼声越来越高。
只是东南亚又是英美的殖民地,一旦真的进军东南亚,无异于直接向英美开战,但要是真向英美开战,日本又下不了决心,毕竟真要开战,光拿下东南亚还不够的,想要保持胜利,最起码要打到美国本土,迫使白宫签署停战协议才行。
问题是,以现在的日本国力,能够打到日本本土吗?
所以对于南进的讨论,一直吵了一两年,都未能下定决心。
美国的物资禁运,日本陷入两难
日本虽然不敢明面和英美抗争,但私底下的小动作还是不断的。
1939年2月,日本入侵了海南岛,并在海南岛上建立了军事基地。
对于英美来说,日本这是以海南岛为跳板,然后入侵东南亚信号,这是英美所不能忍的,对于英美商人而言,日本入侵中国,顶多让他们损失一些原料产地而已,但东南亚可是英美最为重要的原材料之一,日本想要染指这里,相当于触了他们逆鳞,势必要给日本一个警告。
一开始,美国只是实施对日本飞机以及航空零部件的禁运,但随着日本的动作越来越大,1939年7月,美国正式宣布废除了1911年和日本签订的《日美通商航海条约》,不过会给6个月的条约延长期,允许日本和美国进行和谈。
要是美日能达成一致,这个条约自然可以继续,要是失败,条约废除不说,日后禁运的物资也越来越多。
这下子到手让不少日本人有些清醒,急忙找美国和谈。
而美国的诉求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让日本维护英美商人在华利益而已,比如保护英美在华资产,遵守《九国公约》,将长江流域重新对西方开放,在这个前提下,双方达成了初步的协议。
这是这份协议在激进的日本人眼里,无异于耻辱,在民间的反对下,这份初步协议最终未能达成,日美之间的正常贸易,就此结束。
问题是在1939年前,日本有80%的石油进口自美国,10%的石油进口自东印度群岛,在巨大的石油缺口面前,日本只能想其他办法。
但日本现在又不敢惹英美,却认为荷兰是软柿子,就强迫荷兰在印尼的殖民地向日本出售石油和橡胶等原料。
荷兰自然不乐意,就找了美英,美英一商量,增加对中国的易货借款。
所谓的易货借款就是之前说的国民政府易货贸易,国民政府出口原材料以换取欧美的对华借款。
比如在1938年12月15日,美国就为国民政府提供了2500万美元的借款,至于国民政府,则以桐油分期偿付,不过当时只能购买美国出产的非军事物资,比如汽车和金属原料等等,虽然不能买武器,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利支援了抗战。
而在荷兰找上门后,美国在1940年3月宣布为中国提供2000万美元的滇锡借款,即用云南的出产的锡进行偿还。
日本逼迫荷兰失败后,转头就和德国、意大利签署协议,组成了三国轴心,并借这个机会,入侵了法属越南。
入侵越南,标志着日本将要入侵整个东南亚,美国当即宣布对日进行石油和钢铁的禁运,并在再次向中国提供2500万美元的钨砂借款,并冻结了日本在海外的所有资产,且号召美中荷英四国组成联盟抵制日本扩张。
截至到1941年2月,美国先后又向国民政府提供了1.5亿美元的借款。
现在不仅仅是美国禁运了,就连英国也准备向东南亚调兵了,战争似乎就要打起来了。
而为了解除北方威胁,1941年3月,日本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一时间,东南亚布满了战争疑云。
不过当时美国不少人乐观的认为,日本现在深陷中国战场,根本不敢打美国,就连美国战争部长史汀生也认为:“日本若不能由中国泥淖中逃离,就不可能向南方推进。”
而日本内部呢?其实也有很强的反对力量,他们认为日本和美国的工业实力相差太大,日美一旦开战,日本必败无疑,应避免和美国爆发正面冲突,比如山本五十六就表示日本不能在胜算渺茫的情况下发动战争。
就连鹰派首相的近卫文麿也不敢同美国开战,在战还是不战的关头,日本还是选择了开启和美国的谈判。
而此时英国在欧洲战场苦苦支持,也让美国开始考虑介入战争的可能性,但在欧洲和亚洲战场上,美国提出了“先欧后亚”的战略。
毕竟对于美国来说,要是同时和德日开战,美国的伤亡可不小,而且美国内部也有反对卷入战争的呼声,就这样,美国国务卿赫尔和日本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一度达成了“日美谅解方案”。
谈判失败,日本选择偷袭珍珠港
最初的“日美谅解方案”里,美国还是做出了不少让步的:
1、在德国受到欧洲国家主动攻击的时候,日本才能轴心国同盟条约;
2、日本以和平手段在西南太平洋发展和获取当地资源;
3、承认中国主权,从中国战场撤军,履行门户开放政策,作为代价,美国承认伪满;
4、保证菲律宾的独立,并给日美国民平等待遇;
5、缓和太平洋的紧张局势,日美不部署威胁对方的军力;
6、协议达成后,美国恢复对日本贸易,且为日本提供信用贷款。
可见,这份方案里日本只要一些空头的承诺即可获得美国实打实的贸易和贷款,甚至已经攫取的利益也能得到承认。
然而,就是这份对日本明显有利的协议,日本军部和亲德的外务大臣松冈洋右觉得不够,还要美国在让步一点利益。
比如要限制美国在欧洲的行动,却不能限制日本对轴心国的援助,比如拒绝认可“承认中国主权,从中国战场撤军,履行门户开放政策”这项内容等等。
新的协议提出后,赫尔立即反对,坚持日本从中国撤军,而日本又不肯,毕竟要是真的答应,岂不是说战争已经失败了?以日本下克上的传统,签字的人要被国民骂死和撕碎。
更要命的是,双方越越谈敌意越深,也让之前坚持反对和美国开战的山本五十六,也不得不考虑日美战争的可能,至于近卫文麿,则依旧反对和美国开战,也不愿意承担和日本开战的责任,最终于1941年10月16日宣布辞职。
而近卫文麿辞职后,却没人敢接任首相这个位置,毕竟大家都知道,谁接任,就得为日美开不开战做出决定,最终,选择了一直主战的东条英机接任首相。
东条英机一接任后,就同意了偷袭珍珠港的决议。
毕竟对于日本而言,日本和美国差距实在太大,发动战争只能搞偷袭,而既然偷袭,就要打下最大的战果,而消灭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主力,消灭美国的海军有生力量,就能确保美国短时间内无法恢复力量。
在这段时间,日本可以趁机出兵东南亚,夺取东南亚资源以维持战争,缩小和美国的差距。
而且不少日本人认为,此时德国开始进攻苏联,而苏联目前来看,又挡不住,换句话说,整个欧洲都没有德国的对手,能和德国掰手腕的只有美国。
要是美国真下场,势必将重心放在欧洲,这么一来,日本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以战促和,以换取美国承认日本对东南亚占领的事实。
几经考虑后,12月1日的日本御前会议作出决定,1941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12月8日对美国开战。
虽说偷袭珍珠港让日本获得了巨大的战果,但日本却低估了美国的对这件事的重视。
珍珠港事件发生次日,罗斯福在国会发表演说,说12月7日,是美国永远生活在耻辱中的日子,随后国会表决,宣布对日作战,至此太平洋战争正式爆发。
随着美国的介入,二战轴心国占据优势的局面被彻底扭转,美国这个强大的战争机器进入二战,算是按下了日本覆灭的加速键。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