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新加坡前外交官马凯硕宣布:“中国文明至少还有百年的繁荣期。”这是他在权威学术场合对中国未来作出的判断。而就在这场讲话之前几周,美国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马奥尼也在一篇评论中直言:“美国的最大敌手,不是中国,而是它自己。”
这些来自西方学界的声音,不再是过去那种高高在上的指点,而是一种深刻的反思和警醒。他们为什么会突然改变看法?中国到底做对了什么?
![]()
从俯视到反思的觉醒
2024 年 6 月的一场权威学术论坛上,新加坡前外交官马凯硕的论断引发全球关注:“中国文明至少还有百年的繁荣期。”
这番预言并非空穴来风,在此之前几周,美国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马奥尼已在评论中抛出更具冲击力的观点:“美国的最大敌手,不是中国,而是它自己。”
这些来自西方与亲西方阵营的声音,打破了长期以来西方对中国的固有叙事框架,从曾经居高临下的评判转向深度自省,背后折射的是中国发展实践对全球认知体系的重塑。
![]()
这种认知转变并非偶然。马凯硕在后续解读中直言,中美竞争已成为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地缘政治博弈,而西方世界长期以来的误判,源于将自身现代化路径视为唯一模板。
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在 2024 年 12 月 “读懂中国” 国际会议上的发言更具代表性,这位《大国雄心》的作者指出,西方社会长期存在 “文明的傲慢”,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已彻底打破 “现代化 = 西方化” 的迷思,展现了文明发展的多元可能。
![]()
制度韧性
西方学界对中国的重新审视,聚焦于其独特的发展模式与制度韧性。
马凯硕将这种优势概括为 “计划优势 + 市场速度的双擎模式”:上层设计通过五年规划锁定长期目标,保障战略执行的连贯性;大量民营企业则在细分赛道灵活创新,形成 “每节车厢都在自我加速” 的发展态势。这种模式的效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
![]()
2023 年数据显示,中国高铁里程突破 4.5 万公里,占全球总量的 70%;5G 基站数量超过 350 万个,占据全球 60% 的份额。
对比之下,美国国会讨论基建法案耗时五年,而中国在同期已完成 10 万座 5G 基站的建设。马凯硕将这种差距称为 “制度时差”—— 美国政策受换届影响常呈 “过山车” 状态,中国则能以马拉松式的稳定配速推进战略。
![]()
这种韧性在应对外部冲击时更为突出,面对技术封锁,中国地方政府与企业迅速形成合力,“集中火力打通最后一公里”,在芯片、新能源等领域加速国产替代,反而培育出更强劲的内循环能力。
这种制度优势并非僵化的集中管理,而是兼具反馈与调整机制。2023 年,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达 316 家,仅次于美国,虽 80% 集中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但区域创新网络正逐步形成。马凯硕提醒,这种兼具集中与灵活的特质,正是中国穿越发展周期的核心密码。
![]()
科技突围
科技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成为改变西方认知的关键变量。
马丁・雅克在 2024 年的专访中回忆,2005 至 2019 年间他造访中国时,街头多为进口汽车,而短短几年后,中国本土电动汽车品牌已在国内外市场占据重要份额。
2023 年数据印证了这一变化: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球 60%,光伏组件产量占全球 80%,锂电池与风力涡轮机技术也跻身世界前列。
![]()
这些成就的背后,是中国对绿色发展的长远规划与持续投入。
马丁・雅克强调,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并非空谈家而是行动派,通过一系列战略、法规与政策推动低碳转型,这种 “言出必行” 的特质正是其政治文化的鲜明特色。
在芯片领域,尽管遭遇高端制程设备封锁,中国仍在 2024 年实现 28 纳米全流程国产化,中低端芯片产能已能满足国内 70% 的需求,这种 “被倒逼的突破” 让马凯硕感叹:“供应链被点穴?转身就是一条新赛道。”
![]()
科技突破带来的不仅是产业升级,更重塑了全球经济格局。2023 年,中国对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进出口额达 19.5 万亿元,占外贸总值的 46.6%。
在电动汽车、光伏等领域的技术输出,正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能源转型与基础设施升级,这种 “发展赋能” 让西方学者看到,中国的科技进步并非零和博弈,而是能创造全球共赢的增量价值。
![]()
破解现代性危机的东方智慧
更深层次的认知转变,来自对中国文明内核与现代价值的重新发现。
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曾提出 “现代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说”,指出西方社会正面临价值理念与经济原则脱节、精神信仰缺失等深层危机。而宣讲家网 2025 年的研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正为解决这些现代性问题提供思想资源。
![]()
“天人合一” 的生态理念与中国的绿色发展实践形成呼应。马丁・雅克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种发展观区别于西方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破坏,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范式。
“尚中贵和” 的处世原则则在国际合作中展现力量,150 多个国家、30 多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共建 “一带一路” 合作文件,马凯硕将其比喻为 “有人忙着拆桥,有人专心修路”,这种以合作求共赢的理念,与西方主导的零和博弈思维形成鲜明对比。
![]()
在社会治理层面,“人我合一” 的伦理观念转化为务实的民生实践。中国式现代化将 “减少并最终消除贫困” 作为核心目标,在全球不平等加剧的背景下,这种注重共同富裕的发展导向获得广泛认同。
马丁・雅克强调,中国视自身为发展中国家一员,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共享经验,这种平等的文明姿态,远比意识形态输出更具吸引力。
![]()
认知重构后的全球视野
西方学界的反思,本质上是对文明发展多元性的重新承认。马凯硕指出,过去 200 年的 “大西洋时代” 正在落幕,未来 100 年大概率是 “印度洋 — 太平洋时代”,中国的 “回归” 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惯性与现实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位前外交官提醒,美国的最大错误是用冷战思维应对 4K 未来,而中国若忽视软实力建设,也可能重蹈苏联 “硬实力过剩、软实力破产” 的覆辙。
![]()
马丁・雅克的建议更具现实意义:“放下偏见和滤镜,才能读懂中国。” 他认为,许多西方人在访问中国后世界观发生重大变化,意识到自己不再处于世界中心。
这种认知的转变,不仅关乎对一个国家的理解,更关乎人类能否以开放心态应对文明多样性。正如马凯硕的收尾金句所言:“真相永远很简单 —— 谁在修路,谁就在铺自己的未来。” 中国文明的生命力,正在于这种 “修路” 而非 “拆桥” 的文明底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