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圈圈
编辑丨圈圈
前言
你敢信吗?现在咱们买台好点的机床,十台里或有九台得靠进口。
可往前数十年,中国机床行业可是能把“国之重器”印在人民币上的存在,更厉害的是1970年代,中国机床产量直接冲进全球前三。
![]()
谁能想到,短短几十年过去,撑起中国工业脊梁的18家大厂,几乎全军覆没。
很多人问,曾经的辉煌为何不见?怎么就落到这步田地?
![]()
盲目扩大
问题的种子,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埋下,改革开放后,一股“引进国外技术”的风潮席卷全国,各地国有机床厂纷纷行动起来,青海、南京等地都开始寻求与日本、德国企业的合作。
但这股风潮在2008年前后,演变成了一场由并购和扩张驱动的“虚假繁荣”,大家不再满足于合作,而是迷恋上了用钱砸出“世界第一”的规模。
![]()
当时的行业巨头沈阳机床,就是这股狂热的领头羊,它通过疯狂并购云南、昆明等地的机床厂,硬是把年销售额冲到了180亿元,一举坐上了全球第一的宝座。
另一巨头大连机床也不甘示弱,同样跻身全球产值前十,工厂里的订单甚至排到了三年之后,一时间,整个行业似乎都沉浸在“大就是强”的幻觉里,以为靠规模就能称霸世界。
![]()
可这“世界第一”的光环背后,早已是千疮百孔,沈阳机床的资产负债率一度飙升到惊人的98%,所谓的全球第一,不过是靠信贷堆砌起来的空中楼阁,而大连机床为了冲刺产值,竟然干出了将低端机床贴上德国品牌标签再出口的荒唐事。
结果可想而知,这批“假洋货”被欧盟查获并全部没收,大连机床赔了钱,更赔上了信誉,真正的危机在2012年后降临。
![]()
全球经济格局突变,欧美国家开始推动高端制造业回流,而中低端制造业订单则加速向东南亚转移,这种两头受挤的局面,瞬间刺破了中国机床产业的“规模”泡沫。
2017年,大连机床因背负上百亿债务压力而破产,仅仅两年后,2019年,它的老对手沈阳机床也因高达202亿的负债,不得不申请破产重组。
![]()
最讽刺的一幕发生在大连机床的破产清算现场,那些崭新的、曾价值数百万的龙门铣床,被当成废铁,按斤拍卖。
核心技术
回头看,产业技术能力的严重滞后,并非我们技不如人,而是一种主动选择“捷径”的战略性失误,那套“市场换技术”的逻辑,最终让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
![]()
沈阳机床曾豪掷一亿元购买美国的数控技术,以为能一步登天,但外国合作方普遍玩的是“黑匣子”模式,他们只给你设备,绝不给你核心技术,他们提供的设备,核心代码被直接锁定,中方连调整一下参数都做不到。
更绝的是沈阳机床收购德国希斯公司的那次,合同里隐藏着“技术禁运”的条款,买回来的五轴机床,其核心系统的芯片被直接焊死,摆明了就是禁止中国工程师接触,这种合作,无异于与虎谋谋。
![]()
大连机床的工程师也吃过大亏,他们曾想通过拆解一台德国机床来学习技术,可拆开后却发现根本无法复原。
原因很简单,对方连一个螺丝需要多大的扭矩这种最基础的关键数据都不提供,这种所谓的“合作”,不仅没换来技术,反而一步步削弱了我们最基本的工程能力和自主研发的根基。
![]()
当时,中国的国营大厂们将绝大部分资金都用在了购买设备和扩大产能上,研发投入少得可怜,反观国外同行,日本的马扎克、德国的通快,这些行业翘楚常年将营收的15%以上投入研发。
当我们在为“世界第一”的销售额欢呼时,人家正在默默地为下一代技术打下坚实的地基,这场竞争,从一开始就走在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上。
![]()
笨功夫
幸运的是,当巨头们在规模的迷途中崩塌时,一些拒绝“规模陷阱”、回归“核心技术”的企业,正在悄悄地积蓄力量,它们用最朴素的“笨功夫”,为整个产业蹚出了一条重生之路。
“十八罗汉”中,济南二机床是唯一成功转型的幸存者,它的秘诀很简单,却极难坚持:每年雷打不动地将利润的15%投入研发,而不是去搞什么盲目扩张。
![]()
![]()
为了攻克一台德国机床的技术,他们的工程师硬是将其反复拆解了137次,就是靠着这种死磕到底的精神,2011年,济南二机床成功为美国福特公司制造了大型冲压机,一举打破了日本和德国企业在这个领域的长期垄断。
如果说济南二机床代表了国企的坚守,那么民营企业的崛起则带来了新的活力,大连光洋,这家名不见经传的民企,耗费了整整十年时间,死磕被视为“工业大脑”的数控系统。
![]()
最终,他们成功了,其生产的五轴机床如今已被用于加工歼-20战斗机的起落架,这充分证明,只要长期专注,核心技术并非遥不可及。
市场的变化也带来了新的机遇,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半导体等新兴产业的崛起,对机床的精度和稳定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这恰恰倒逼着产业进行技术升级。
![]()
深圳创世纪就是一个敏锐的捕手,它从手机壳加工业务转型而来,紧紧贴住3C电子产品的市场需求,其生产的钻攻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连富士康都是它的客户。
2023年,这家公司的数控机床营收超过了35亿元,像创世纪、海天精工、科德数控这样的民企,资金充裕,研发投入巨大,它们更懂得贴近客户,反应迅速,拥有本土作战的天然优势。
![]()
从全球前三到废铁价,中国机床产业的沉浮,就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中国制造业从“大”到“强”的必经之路,放弃对“规模”的虚幻迷恋,回归对“核心”的踏实锻造,是唯一的出路。
但令人欣慰的是,改变正在发生,《中国制造2025》已将数控机床列为战略领域,国家也出台了《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规划》等政策,扶持高端数控系统和关键零部件的研发。
![]()
结语
回望中国机床行业这几十年,有过“十八罗汉”叱咤风云的辉煌,也有过国企集体没落的阵痛,现在又迎来了民企崛起的新希望。
未来只要咱们坚持搞自主创新,把核心技术牢牢抓在手里,培养更多优秀的技术人才,相信总有一天,中国机床能再回到世界前列,不用再看别人的脸色。
![]()
毕竟,当年咱们能从一穷二白造出第一台车床,现在也一定能攻克那些“卡脖子”的难题。
信息源:
《我国接近 8 成的高端机床、超过 7 成的锂电池都是由民营企业出口》IT之家2025-10-13
《中国机床时隔多年再次跻身全球TOP25,国产激光助推中国机床行业焕发新生》大众日报2024-12-27
《中国机床国家队沉浮史》虎嗅2021-12-09
《中国机床“十八罗汉”幸存者》新浪财经2021-06-04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