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国家公务员招考,把本科考生的年龄由35周岁放宽到38周岁,应届研究生则是放宽到43岁。
众所周知,35岁是一个敏感的年龄。职场上存在着一种无声的歧视,过了35岁,再想主动求职,比较大概率会被屏蔽。
然而事实上,35岁这条线,完全是被生造出来的。一个人过了35岁,就会突然失去工作能力吗?当然不会。不可否认,随着年龄增大,人整体的工作能力在某个阶段之后是要向下走的。但这个年龄点,一定要比35岁大得多,也许是50岁,也许是更接近于退休的年龄。
35岁几乎是一个人最年富力强的时期,怎么突然就被认为没有工作能力了呢?有人认为是35岁后的中年人家庭负担重,上有老下有小,有更多的家庭问题要应对,已经不可能像二十岁的年轻人一样全心全意投入了。
这样的理由,并不具备说服力。世界上恐怕没有几个人,家人全部死绝,没有娱乐爱好,除了工作,心里没有任何追求和杂念。只是不同年龄的人,旁骛的东西不一样而已。拥有家庭的人,整体上思维更为稳重成熟,责任感也更重一点,这对于职场,对于投入事业而言,其实是有利的。
国内职业存在的35岁歧视,深层次的原因是,前面的时期里劳动力比较充沛,一部分企业因此过于傲娇了,可以无限地挑挑拣拣。而舆论的推波助澜,渐渐把这种并不合理的歧视全面铺开,变成一种普遍存在的潜规则。
我不是说企业应该无条件地当圣母,不管是18岁的小伙子还是60岁的老头,全部一视同仁。这也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如前所说,人的工作能力,具体到个人各有各的情况,但整体上免不了因为年龄的逐渐增大而下降,要不然也就不存在什么退休了。企业不可能仅出于政治正确,就给不同工作能力的人提供同等的待遇。只不过苛刻到35岁这样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划线设限,是非常不合理的,是特定阶段形成,并被舆论带偏、加强的一种恶劣的职场文化。
横向对比国外,有形无形的年龄歧视当然同样是存在的,只是普遍要比中国的35岁要大出不少。比如美国在1967年通过的《雇佣中的年龄歧视》,就比较明确是在保护40到60岁的劳动者,这说明那个时候美帝的年龄歧视暗线,是在40岁附近。又比如新加坡,整体上感受到这种无形歧视的年龄,大约是在45岁,相比而言比我们合理得多。
企业选择的倾向,从根本上是由劳动力供给平衡的状况决定的,但舆论的影响,或者某些关键行业关键企业的选择,还是能产生不小的作用。
![]()
我觉得公务员系统并不见得真的想招许多38岁的新人,但考虑到公务员考试的巨大影响,招考中所设置的年龄线,对整个社会无疑是存在着影响和示范作用的。招考年龄放宽,也许增加了考试成本,但对于击破并不合理的35岁歧视,却是有利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