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3日凌晨3时18分,四川成都天府大道南段发生一起涉及小米SU7的严重交通事故,车辆碰撞后起火,驾驶员因车门无法打开被困身亡。这一事件迅速引发公众对新能源车安全性能的强烈关注。
今日,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通过朋友圈发声,以“安全是最大的豪华”为核心,首次系统披露鸿蒙智行车门锁的四重安全设计,并同步展示华为巨鲸电池平台的防护体系。这场“安全技术对标”被视为中国智能电动车安全标准升级的关键节点。
![]()
小米SU7事故:车门锁死与救援困境
据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通报,10月13日凌晨,31岁驾驶员邓某某驾驶小米SU7行驶至天府大道南段时,与前方车辆发生碰撞后越过绿化带,车辆起火燃烧。经检测,邓某某涉嫌酒后驾驶。
![]()
车门无法打开:多名目击者称,事故后车门电子锁失效,尽管车辆外观未明显变形,但路人徒手或使用工具猛砸车窗、尝试拉开车门均未成功。消防人员到场后,需用电锯切割车门才救出驾驶员,但其已不幸遇难。
隐藏式门把手隐患:事故车辆采用电子门锁与隐藏式门把手设计,碰撞后若高压系统触发自动断电保护,可能导致电子解锁功能失效。若驾驶员未及时启用机械备份装置,或车身变形造成卡阻,车门将无法开启。
鸿蒙智行四重安全设计:机械冗余守护生命通道
余承东转发的视频中,鸿蒙智行车门锁的应急开启逻辑被清晰呈现,其核心设计涵盖四层防护机制:
车内机械应急拉手:单次拉动即可解锁,二次拉动直接开门,确保乘客在断电或系统故障时仍能快速逃生;
车外机械门把手:即使车辆完全断电,外部把手仍可通过物理结构直接开启车门,避免电子系统失效导致的“锁死”;
![]()
碰撞冗余解锁模块:首创电源、控制、驱动三重冗余设计,当传感器检测到碰撞时,系统自动切断主电源并启用备用电源,确保车门在断电后仍能正常开启;
门锁结构强化:采用卡板式锁体与高强度合金材料,锁舌与挡块啮合精度达微米级,可承受强冲击而不变形,同时通过10万次开闭测试验证耐用性。
“对于安全,备份再多也不嫌多。”余承东强调,四重设计通过冗余逻辑形成“安全链”——即使某一环节失效,其他机制仍能保障逃生通道畅通。这一表述被外界解读为对近期行业安全争议的直接回应。
电池安全协同:巨鲸平台的15层防护与事故对比
除门锁设计外,余承东同步披露华为巨鲸电池平台的安全体系。该平台通过15层硬核防护实现“全链路管控”:
实时监控:对电芯电压、电芯组温度进行毫秒级监测,结合端云协同AI分析,可提前48小时预警潜在风险;
超标测试:电池包需通过强冲击、强耐久、动态防水等严苛测试,标准远超国标要求。例如,其防水等级可承受1米水深浸泡72小时;
物理防护:整车设计对电池包形成“笼式保护”,通过高强度钢梁与吸能结构,将碰撞能量分散至车身框架,避免电池直接受创。
![]()
截至2025年4月,鸿蒙智行全系车型未发生一起因电池问题导致的燃烧事故。反观小米SU7,尽管其电池安全通过多项国标认证,但此次事故中电池包未受直接撞击却引发公众对“热失控风险”的担忧。余承东此前“华为电池安全标准领先行业至少三年”的表态,在此背景下显得更具针对性。
“华为的思路代表了下一代安全标准。”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张明认为,“当行业还在讨论‘是否满足国标’时,头部企业已开始定义‘超国标’的安全边界。这种竞争将推动中国新能源车从‘功能竞争’转向‘责任竞争’。”
安全成为高端车型决策核心
事件引发网友激烈讨论。部分用户认为,鸿蒙智行的设计“解决了新能源车的最大痛点”,尤其是对家庭用户的吸引力显著提升;也有小米车主表示:“支持技术迭代,但希望行业尽快建立统一的安全测试标准。”
据第三方机构统计,2025年上半年,鸿蒙智行车型在30万元以上市场的占有率达28%,其中“安全性能”是消费者决策的首要因素;而小米SU7虽凭借性价比在中端市场表现突出,但高端车型因安全争议面临挑战。
从成都街头的追尾事故到深圳朋友圈的技术对标,中国智能电动车的安全竞赛已进入深水区。华为用四重门锁与巨鲸电池构建的“安全壁垒”,与小米事故暴露的行业短板形成鲜明对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