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家里的冰箱,放着女儿的遗体。”
你可能不敢相信,这是一位75岁的老妇人去警察局自首的告白。
自首的原因,是她丈夫去世,而女儿却没有出席父亲的葬礼。
外人质疑,老妇顶不住压力,才被迫吐露这个秘密。
警察听到她的供述,立刻派人搜查。
她家的厨房,摆了一台很大的商用冰箱,电源一直开着,拉开单侧把手往里一看,有一条毛毯。
“从缝隙中,隐约可见人类的指尖。”
![]()
冰箱里的遗体,是这位日本老妇的长女万希子。
她上半身穿衬衫,下半身是内衣,在冰箱里保持着日本的跪姿,上半身有些倾斜。
身上盖着毛毯,上面放着多个除臭剂和紫苏叶,老妇说是为了消除尸体腐败的臭味。
从腐败状态来看,应该是在死后数日到数周内被转移到了冰箱里。
法医检查发现,万希子的脖子上有勒痕,司法解剖结果推测,死因是颈部压迫导致窒息。
头部有挫伤,左侧头部皮下出血,可能是被钝器之类的东西击打,然后勒死。
周围邻居们说,老妇是一位“精神饱满,做事爽快的女性”。
她在退休前一直在家电量贩店工作,闲暇时喜欢做饭,会把亲手做的菜分给附近的邻居。
不仅参加了守护当地孩子上下学的志愿者活动,还帮邻居打扫荒废的房子。
可除了这些,“和女儿关系很不好”也是邻居们的共识。
他们说,万希子在学生时代相当叛逆,非常显眼,老妇从没有主动提起过她,对女儿非常严厉。
“她生气的时候,不管是在路上还是在外人面前,都会直接打女儿的耳光,虽然女儿长大了,还是非常严格。”
所以哪怕万希子30岁的时候和伴侣分居,母女之间的矛盾依旧没有平息的迹象。
后来万希子突然消失,附近居民曾看到老妇买冰箱回家,有人询问万希子的情况时,她只答“女儿去了东京……”
直到这一次,万希子没有出席父亲的葬礼,而老妇在召集亲属商量遗产处理问题,对万希子的去向无法辩解,才最终坦白。
02
有人说,这是典型的“日式恐怖”。
“老妇的家里住着好几口人,婆婆,丈夫,其他子女,如何能做到对凭空消失的万希子不闻不问这么多年。
哪怕其他人都不知情,一个母亲,是怎么能在二十年间,每天面对女儿的尸体,她内心得多强大?”
这么想的确很像恐怖片的情节,但这起新闻,最让人膈应的是别人对老妇的评价:
“她精神饱满,做事爽快,是一个很好的人。”
会守护陌生孩子,会亲近邻居,而面对女儿,只有严厉的语气,粗暴的态度,火辣的耳光,甚至会痛下杀手。
外人面前和和气气,对家里人却没有耐心。
这不是什么日式恐怖,而是很多东亚小孩不幸童年的一个缩影。
![]()
![]()
有个女孩曾上网问:“有个这样的爸爸怎么办?”
她说,爸爸会因为一点点小事计较,从来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但在外人面前却是一副非常大度的样子。
在家里,会因为做的饭放了一点点他不喜欢吃的菜,就莫名其妙发火,摔筷子,瞪眼,说不吃了,以及一连串侮辱人的脏话。
看电视时爸爸让她去削个苹果,她把苹果切块装进碗里递给了爸爸,又转身去削了自己爱吃的芭乐,放在客厅的桌子上。
这时,妈妈走过来拿了一块芭乐尝了尝,爸爸又开始发火说她们没把他当人看,吃东西都不问他。
她解释放在桌子上就是大家一起吃的意思,还没说话迎接她的就是劈头盖脸的辱骂。
她不理解,为什么爸爸在外面总是一副深明大义的模样,张口就是大道理,但回家后关了门,永远恶语相加。
评论区里,无数孩子写下自己的共鸣。
“我也有这种父亲,在外热情好客,幽默风趣,肝胆相照,有求必应;在家对人冷漠,莫名发火,怨声载道,骂人没谱。”
“我妈说,养我到18岁就完成责任,让我以后千万别烦她。一般父母在外人面前都是夸孩子好,我父母到处营造‘有多宠我,我又有多不懂事’,总是一副形象高大的样子,我就是个跳梁小丑。”
“我爸一向两副面孔,在外装得温文儒雅,别人羡慕我有这样的父母,只有我自己知道,回到家后他永远一脸冷漠,习惯性地打击和否定,会为一点小事勃然大怒,开口就是夹枪带棒,讽刺挖苦。”
你想去理解他们,可找不到出路。
因为理解是在大量的交流中产生的,而他们,一张口就能把人噎死。
![]()
03
更委屈的是,你无处诉苦。
在公众场合,他们愿意帮助别人,善于理解别人。
在外人眼里,他们无可挑剔,和善,谦虚,善良,以老实和诚实的品质赢得了无数点赞。
但在“家”这个小小的空间,他们正话反说,抬杠,习惯性地打击和否定家庭成员。
几块钱的碗打碎了,青菜买得不新鲜了,鞋子放的位置不对了,煮饭水放多了,明明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事,却能让他们在家大吵大闹,歇斯底里。
不管你做什么,做的是对还是错,他们的那张嘴,一开口就是侮辱你,鄙视你,逼得你失去理智,让你精神崩溃。
你走向身心崩溃的边缘,可不论跟谁诉苦,别人都不会信,都觉得是你的错。
一家人维持着表面正常的生活秩序,恶毒的阴阳怪气的话随时冒出来,互相刺痛。
明明同处一个空间,却不说破,不说开,也不解决。
你被刺得遍体鳞伤,一想到爸妈不会对外人说那样的话,所有刻薄的言语只针对你,就更加觉得心塞。
于是,你变得“不听话”,“翅膀硬了”,“管不住了”。
像是一种恶性循环,被他们逼到如此,却又越来越符合他们对外宣扬得那般:
“这孩子打小就这样,我说什么都没用,越来越叛逆,根本管不了。”
![]()
谁不曾有过叛逆期,这种情况下,真的是小孩叛逆吗?
不知道有没有朋友记得《读者》还是《青年文摘》,里面刊登过一个故事。
说的是女孩离家出走,偶遇陌生老婆婆施舍馄饨,女孩感动大哭,婆婆说,你母亲天天为你做饭,你却狠心离家出走,女孩彻悟,大团圆。
有个网友说,他当年看完这个故事也感动哭,正值青春叛逆期,与父母矛盾最激烈的时候,他相信了这个故事,和谐了两天,但很快又开始每天吵架。
后来学校又来了那种给父母洗脚,下跪的“爱的动员大会”,会上父母孩子哭成一团,感动包容大爱满满,结果呢,该吵架还是接着吵。
后来他悟了,这个故事就是个彻底的鸡汤。
一个孩子对家最大的期待,永远是父母的爱和尊重。
当孩子在家庭中失去尊严,得不到尊重,一切鸡汤式的努力都是徒劳。
04
我一个朋友说,他很讨厌自己的父亲,大男子主义,脾气暴躁,从没有给过他什么好脸色。
可是等他长大后发现,自己正逐渐和父亲变得一样。
面对陌生人彬彬有礼,却很容易对家人发脾气,说几句话就暴躁,非常想改变这种状态。
后来当他有了孩子,回忆起童年,慢慢有了答案。
他说,他并没有多讨厌父母,也不是没有耐心,或者说脾气不够好。
是因为他小时候,父母经常挑剔他,贬低他,打骂他,他难受,愤怒。
他反抗,被视为“叛逆,不听话”;他不反抗,觉得对不起自己。
这些黑暗的情绪,一直积压在他的潜意识里,所以长大后只要和父母交流,不管他们说什么,都很容易激活他的黑暗情绪,让他感到烦躁,乃至小题大做地过度发火。
发完火,又会觉得自己不孝顺。
说白了,这是心理创伤后的应激反应,他觉得只要父母一张口,自己就要被伤害了。
后来他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才知道不是所有父母都懂得如何爱孩子。
武志红老师说,如何做父母?
第一个就是少管,少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
第二个就是真实,自己真实,对孩子也真实。
再一个,就是允许孩子表达他的意志。
大多数孩子,在有了自我意识之后,学会的第一个词就是“不”,“不要”。
做父母的,尤其是做母亲的,要充分地允许孩子对自己说不,这个不叫叛逆,而是“没有成本的练习场”。
到了大学,到了恋爱,到了工作,这个时候才说不,成本很高。
而在最初吃喝拉撒睡玩里,孩子就能够对父母说“不”,他们会充分地感知到自己可以轻松地、自由地表达自我意志。
这份自由,会助力他的人生。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