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山雾海出好茶。(陈小林 摄)
2024年,恩施州“利川红”授权企业达198家,综合产值突破32亿元,品牌价值达21.8亿元,跻身全国红茶地理标志品牌前十位,荣获“2024福布斯中国茶行业年度茶区域公用品牌”。
“天在梦啊,地在梦,梦里出了个利川红;山朦胧啊,水朦胧,妹娃儿采茶情朦胧……”在恩施州,一首家喻户晓的民歌《利川红》,唱出了当地人对茶叶的深厚情谊。
13年前,通过对本土茶种的技术攻关,每斤仅售10余元的碎茶,凭借“冷后浑”单品跻身高端市场。2018年,“利川红”成为中印两国领导人非正式会晤东湖茶叙用茶,一时声名大噪。
此后,恩施州、利川市从主体培育、品牌打造、科技创新、茶旅融合等多方面持续发力,传播茶文化、做强茶产业、提升茶科技,持续做优“利川红”品牌。
如今,利川红茶叶种植面积达27万多亩,综合产值跃升至32亿元,带动11.2万余户茶农增收致富,书写了从“深山好茶”到“产业标杆”的华丽蜕变。
一任接着一任干——
深山好茶“万元亩产”
走进利川市毛坝镇楠木村,云雾缭绕间,成片茶园从山腰蜿蜒至山脚,若隐若现。
占地50亩的国宾茶园便坐落于此,今年4月,由利川红产业集团打造的这片茶园正式开园,园内种植“利川红1号”(俗称“冷后浑”),开园当天现场交易额就达328.5万元。
国宾茶园的亮眼成绩,源于标准化体系的严格把控。据介绍,该茶园由利川红产业集团统一规范管理,村民采摘鲜叶、公司加工,从种植到生产全程监管,确保每一片茶叶的品质稳定。而这样的产业基础,要从毛坝镇的“种茶革命”说起。
毛坝镇地处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腹地,常年云雾缭绕、昼夜温差大,是茶叶生长的理想之地。上世纪80年代前,当地人仍以种粮为主,水稻产量低、收入少,当地流传着“种一胶靴,收一皮鞋”的民谣,形象地描绘出“投入多、产出少”的困境。
1987年,时任毛坝镇委书记黄仕永力推茶叶种植。粮食都不够吃,还要种茶叶?当时,“饿着肚子种茶叶”的质疑声此起彼伏。黄仕永便赴贵州多地学习经验,开垦茶园1.18万亩,在荒山上开出了第一片新绿。
此后,毛坝镇历任干部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扩大茶园面积、改进种植技术,茶叶产量逐年提升,村民荷包越来越鼓,人均年收入过万。
而真正让利川红“出圈”的,是一项关键技术创新——“冷后浑”加工难题的攻克。“没有‘冷后浑’,就没有利川红。”利川市星斗山红茶有限责任公司首席制茶师邱建红说。
“冷后浑”顾名思义,是指茶在茶汤冷却后,会出现浅褐色或橙色乳状的浑浊现象。红茶滋味醇厚甘爽,香浓回甘,是极品红茶所独有的特性。
2012年,邱建红与团队攻克“冷后浑”的加工难题,通过反复试验,确定了“萎凋、揉捻、发酵、筛选、整形、品级”的完整工艺,成功淬炼出顶级红茶,并在2015年斩获第十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叶二等奖。为确保“冷后浑”茶树种苗的纯正性和稳定性,在农业专家的帮助下,利川又通过无性系茶树繁育技术,繁育出本土优良品种“利川红1号”,2022年获农业农村部品种登记和授权。借助现代化苗床、自动化灌溉等科技手段,育苗成活率达95%以上,为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技术突破带来了产值飞跃:利川红每亩收入从原先的1500元,提升至5000元,部分高品质茶园甚至达到1.5万元,实现了“万元亩产”的目标。2024年,“利川红”品牌价值达21.8亿元,跻身全国红茶地理标志品牌前十位,并荣获“2024福布斯中国茶行业年度茶区域公用品牌”。
![]()
高端红茶利川红(陈小林 摄)
整合资源抱团发展——
利川红香飘海内外
2018年的武汉东湖茶叙,成为利川红品牌发展的转折点。
此后,恩施州积极抢抓机遇,利川红频频亮相高端场合:第七届世界军运会指定用茶、第28届世界脑力锦标赛总决赛招待用茶……品牌名气越来越大。
但与之不匹配的是,众多中小茶企“小散弱”:想扩大种植基地、开拓外部市场,却受限于资金、技术、渠道,有心无力。
如何“握指成拳”?2022年,利川红产业集团应运而生。作为市属国企,集团成立之初就明确目标:推动“名优茶出省、大宗茶出海”,把“利川红”品牌做得更强、更广。
为实现“抱团发展”,利川红产业集团与百家茶企达成合作,推行“五个统一”模式:统一产业规划、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品牌推广、统一营销资源、统一加工工艺。这一模式不仅解决了中小茶企“单打独斗”的痛点,还辐射带动了全市27万余亩茶叶基地的标准化发展,让产业资源得到高效整合。
在文斗镇,曾经“靠天吃饭”的茶农田平安,在利川红产业集团的帮扶下,管理200亩茶园,年收入超2万元;忠路镇杨家坡茶园,是中国首个德米认证的有机茶园,当地采茶女黄蓉通过直播向中亚客商推介茶叶,年销售额达百万元。龙头企业的带动,让茶农、中小茶企都尝到了产业发展的甜头。
与此同时,利川红产业集团积极探索“茶+N”跨界融合之路,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
2024年,利川红啤酒、“东航那杯茶”系列杯茶等延伸产品一经上市便引发市场热烈反响。在销售渠道上,该集团采用“线上 + 线下”双线布局:线上在电商平台开设官方旗舰店,直达消费者;线下与超市、酒店、茶馆合作设立销售网点,覆盖北京、上海、广东等一线城市,同时通过参加茶博会、展销会等活动,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据统计,利川红系列延伸产品自上市以来,销售额已超200万元。
技术创新也为跨界发展注入动力。2024年,研发的“冷泡茶”系列产品获得3项国家专利,产品附加值提升30%以上。为了开拓国际市场,利川红产业集团注册国际商标18件,让利川红走出国门,远销北美、日韩等地区。
近几年,利川红出省产量每年增长5%,产值年均攀升13.1%。2024年,名优茶产量达2400吨、产值达3.6亿元,专卖店已达101家,在山东、福建等地热销。现有7家出口企业,近十年累计创汇近7亿元。
建共享工厂、数智平台——
破解产业链发展瓶颈
如何降本增效,进一步提升“利川红”的竞争力?利川红产业集团董事长余江表示,公司发行了一只规模达10亿元的基金,并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供应链金融支持,利用资金优势,做好三件事。
目前,利川茶叶种植面积约30万亩,茶叶合作社近400家,施肥、除霜、采摘等管护大多由合作社、茶农完成,他们需要垫付大量资金,成本高、风险大。尤其是茶叶采摘,需要出高薪请人。
“我们正在推进社会化服务,像种粮食一样来种茶叶。”余江说,公司以半托、全托的方式来打理农户的茶园,统一提供肥料,统一使用无人机喷洒,统一使用机器除霜等,农户、合作社不用垫付资金,降低了风险;与相关科研院所进行技术攻关,正在研发茶园智能采摘设备,缓解采茶工紧张;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在多个茶叶种植基地建立快检中心,将农残检测的时间从过去的一周缩短至一天,方便茶叶快速销售。
在加工环节,利川红产业集团拟学习福建等地先进经验,建设一批共享工厂,减轻企业成本,提升茶叶质量。
利川毛坝镇一家茶叶加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6年前,公司投入数百万元建了一条完整的生产线,年加工鲜叶30多万斤,但目前设备逐渐老化,面临更新换代,投入较大,企业难以承受。如果有了共享工厂,公司将考虑把茶叶送至共享工厂加工。
“利川现有200多家茶叶加工厂,绝大多数规模较小,设备都面临老化、淘汰的困境。”公司根据市场调研,将逐步在各乡镇建共享工厂,购买智能化设备,带动中小茶企“抱团发展”。
2024年11月,利川红产业集团与深圳怡亚通供应链有限公司签约,打造利川红数智供应链平台,引导茶企上线、数据上“云”。
记者在该平台上看到,已有100多家茶企加入,每家茶企当日的加工、销售、库存等数据一目了然,实时更新。茶叶从源采摘到流向市场,关键信息实时记录。
“通过数字化整合,我们打造利川茶叶版的‘滴滴’平台。” 余江举例,过去,公司从外地接到一笔40多万元的订单,但不清楚哪家企业能生产,需要一个个打电话对接。现在,线上就可以判断,直接派单。另外,在春茶、夏茶收购旺季,平台可根据企业加工量、库存数据评估资金需求,精准调配资金支持,避免茶企因资金短缺影响生产。
余江表示,公司将在年内实现全市所有茶企上线,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利川红茶产业集群,实现综合产值突破40亿元、品牌价值突破100亿元,让“利川红”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带动群众共同富裕的“金名片”。
编辑丨胡馨月
编审丨刘定文
![]()
新浪微博|@支点财经
地址|湖北·武汉·楚天传媒大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