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11 日伊朗外交部长阿巴斯・阿拉格齐斩钉截铁地对外宣称。
与欧盟三国(英国、德国和法国)就伊朗核问题开展的谈判 “不再有意义”,并单方面叫停与国际核监督机构的一切合作。
这并非一时冲动的决策,而是长期积怨下的总爆发。
联合国安理会重新生效的制裁枷锁,触发了德黑兰最激烈的反应,然而早在2018年美国单方面退出协议并重启极限施压时,信任的基石就已开裂。
欧洲三国虽口头承诺维护协议,其建立的贸易结算机制却始终未能让伊朗感受到切实的经济利益,漫长的等待最终耗尽了德黑兰的耐心。
![]()
谈判破裂,合作终止
2025 年 10 月 11 日伊朗外交部长阿巴斯・阿拉格齐斩钉截铁地对外宣称,与欧盟三国(英国、德国和法国)就伊朗核问题开展的谈判 “不再有意义”,此语一出引国际关注。
过往,这些谈判本是解决伊核问题、缓和各方关系的重要途径,如今却被伊朗单方面判定为毫无价值,背后的考量引人深思。
而同时,伊朗在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合作上也按下了 “暂停键”。
伊朗不仅推迟履行在埃及达成的协议,更是直接终止了与该机构的合作。
这意味着双方原本搭建起来的核问题沟通桥梁瞬间崩塌,以往那些通过对话、监督来推动伊核问题透明化的努力似乎都付诸东流。
而且,此后国际原子能机构若想提出继续合作的请求,可不是简单的事了。
必须首先提交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SNSC)审查,这一举措无疑将合作的重启门槛大幅提高,仿佛一道难以逾越的高墙横在了双方之间。
![]()
伊朗这般强硬的态度,其实并非毫无缘由。
长期以来,在伊核问题的处理上,伊朗本期望欧洲方面能在其中起到积极且公正的协调作用。
尤其是在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并不断施压的背景下。
伊朗曾寄希望于欧盟三国能通过建立的 “贸易结算支持机制”(INSTEX)来保障自身的经济权益,让伊核协议能够继续平稳地执行下去。
然而,现实却事与愿违,这个机制在实践中收效甚微,伊朗并未得到期望中的经济保障,反而在制裁的阴影下艰难前行。
由此,伊朗对欧洲三国作为 “可靠调解方” 的角色逐渐失去了信心,认为继续围绕核问题与他们谈判,只是浪费时间,没有任何实质意义。
所以,伊朗选择以这样强硬的姿态,通过终止合作、宣告谈判无意义等行动,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抗争,试图在这场复杂的国际博弈中重新掌握主动,捍卫自身的权益。
![]()
制裁重压,协议失效 —— 危机的导火索
在国际舞台上,伊朗所面临的局势正变得愈发严峻。
而这背后的关键推手,便是那如影随形的制裁以及相关协议的失效,它们宛如导火索,一步步将伊核问题推向了危机的边缘。
2025 年 8 月 28 日,英国、法国和德国三国正式通知联合国安理会,启动恢复对伊朗国际制裁的机制。
随后,在 9 月 19 日,联合国安理会就 “不恢复对伊朗制裁” 的决议草案进行表决。
可最终结果却令人揪心,该草案被否决了,这无疑为制裁的正式恢复铺平了道路。
于是,在 9 月 28 日,那一套涵盖多个关键领域的制裁措施正式重新生效,这些制裁涉及禁止向伊朗提供核相关技术和材料,限制重型常规武器及弹道导弹生产技术的转让。
同时还冻结了伊朗的海外资产,每一项都像是一把利刃,狠狠地刺向伊朗的经济发展与技术获取命脉,让伊朗在国际交往中举步维艰。
![]()
在此背景下,伊朗与国际原子能机构之间原本达成的《开罗协议》也陷入了困境。
这份在 2025 年 9 月 9 日达成的协议,本是双方为了缓和局势、搭建核问题合作框架而努力的成果。
旨在通过对话与额外监督措施,去澄清那些一直悬而未决的核问题,进而为后续的政治谈判营造良好的氛围。
然而,随着制裁的重新降临,伊朗无奈地认为,鉴于当下联合国对其实施的制裁情况,这份《开罗协议》已然失去了应有的效力,如同一张过期的通行证,无法再发挥作用。
这一判定,直接切断了伊朗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在核领域的常规沟通渠道,原本有序的合作交流戛然而止,双方仿佛站在了对立的两岸,中间隔着难以跨越的鸿沟。
![]()
而更为复杂的是,此前以色列对伊朗纳坦兹核设施的袭击事件,更是给本就紧张的局势添了一把火。
在这起事件发生后,伊朗满心期待国际原子能机构能够履行其应有的监督职责,对以色列这种破坏地区核安全稳定的行为采取必要的措施。
可结果却让伊朗大失所望,国际原子能机构并未做出令伊朗满意的回应,这使得伊朗对其信任程度逐渐下降,心中的不满也日益累积。
在制裁的重压以及对国际原子能机构信任缺失的双重影响下,伊朗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关系愈发摇摇欲坠.
伊核问题也就此陷入了更加危险且复杂的境地,仿佛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让整个地区都笼罩在不安的阴霾之中。
![]()
协议破裂,对抗升级 —— 历史与当下的困局
2015 年 7 月 14 日伊核问题发展历程中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彼时,英国、德国、俄罗斯、美国、法国与伊朗共同达成了意义重大的伊核协议.
这一协议承载着各方的期望,旨在通过解除对伊制裁来换取伊朗对其核计划实施严格限制。
伊朗同意大幅削减浓缩铀库存、降低浓缩度、改造阿拉克重水反应堆,并且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史上最严格的核查,一切似乎都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
国际社会陆续解除了对伊朗涉及金融、能源、贸易等关键领域的大部分制裁.
伊朗石油也得以重新流入国际市场,外国企业纷纷重返伊朗,地区爆发军事冲突的风险显著降低,那曾是外交解决争端的成功典范,让人们看到了通过协商与妥协实现和平的曙光。
![]()
然而,好景不长,2018 年 5 月,风云突变。
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以协议 “存在缺陷”、未能限制伊朗的弹道导弹计划和地区影响力为由.
悍然宣布美国单方面退出协议,还重启并追加了一系列极具破坏性的对伊制裁。
这一 “退群” 行为,犹如推倒了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让整个伊核问题的局势急转直下。
伊朗原本期望通过限制核活动换取经济正常化的核心诉求就此落空,而欧洲伙伴又未能提供有效的制衡力量,使得伊朗国内主张对等反制的强硬派势力迅速崛起并占据上风。
自 2019 年起,伊朗无奈之下开始分阶段停止履行协议中的关键承诺。
逐步突破了低丰度浓缩铀存量 300 公斤和浓缩度 3.67% 的上限,重启了先进离心机的研发与安装,甚至停止了执行《附加议定书》,限制核查人员进入关键设施。
每一步的对抗升级,都在进一步侵蚀最初那份协议精心构建的框架,也让欧洲挽救协议的努力一次次化为泡影。
如今,伊核协议曾经的辉煌早已不复存在,其核心内容近乎名存实亡。
各方如同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漩涡,正朝着更具对抗性且充满未知危险的未来不断滑落。
![]()
行动与反应,局势趋紧 —— 后续的风云变幻
直到2025 年 6 月,伊朗议会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
通过了暂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的法案,瞬间让本就紧张的局势雪上加霜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强烈震动。
此后,伊朗迅速行动,拆除了所有核设施的监控摄像头,驱逐了最后一批核查人员,彻底切断了国际原子能机构了解其核相关情况的直接途径。
这一系列动作带来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首当其冲的便是核材料监管方面出现了严重的失控局面。
国际原子能机构在撤离之前,竟无法确认伊朗储存的约 400 公斤、丰度高达 60% 的浓缩铀的现存状态以及具体存放位置。
![]()
而地区局势也因此变得愈发紧张,一触即发。
伊核问题陷入了死局,以色列方面态度强硬,极有可能借此机会对伊朗采取军事行动。
一旦战火燃起,中东地区将再度陷入动荡的漩涡,无数无辜民众又将被卷入战争的苦难之中。
面对伊朗的这些行动,国际社会各方也纷纷做出了回应。
欧盟三国展现出强硬的态度,法国、德国和英国强烈谴责针对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拉斐尔・格罗西的 “威胁”。
并重申全力支持该机构,呼吁伊朗立即根据其法律约束性义务恢复全面合作,试图通过外交施压让伊朗重回合作轨道。
俄罗斯的立场则显得颇为微妙,总统普京曾表示伊朗已准备好恢复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对话。
这一表述与伊朗当下的官方立场形成了耐人寻味的差异,反映出俄罗斯在维护地区稳定与支持伊朗之间寻求平衡的复杂考量。
同时,伊朗也并未停止自己的应对策略,倘若以色列借机发动袭击,或者制裁继续全面恢复,伊朗很可能被迫进一步升级反击行动。
比如重启高浓度铀浓缩,甚至采取封锁霍尔木兹海峡这样极具影响力的举措,届时整个国际能源市场和地区局势都将遭受更为剧烈的冲击,全球都将陷入更深的不安之中。
![]()
结语
伊核问题发展至今,已成为了影响地区乃至全球稳定的重大挑战。
从协议达成到破裂,再到如今紧张对峙、局势一触即发,各方行动与反应交织。
它警示着国际社会,唯有秉持对话、协商与互信,摒弃单边主义与霸权行径,才能化解危机。
让和平的曙光再次照亮这片动荡之地,避免陷入无尽的对抗深渊,共同守护世界的安宁与稳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