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登平
引言:开州区(原开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地处长江流域小江支流末端澎溪河与浦里河交汇处,是连接巴蜀、三秦、荆楚的重要节点。作为三峡库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州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其历史归属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根据《太平寰宇记》记载 "开州秦汉之代为巴郡朐忍县",开州在秦代隶属于朐忍县,但关于其具体的行政层级 —— 是作为县级单位还是乡级单位,学术界仍存在一定争议。
本文旨在通过全面梳理历史文献、考古证据、地理沿革以及学术观点,论证“开州古属秦汉朐忍县之乡里”这一历史归属关系。研究将重点关注《史记》《汉书》等正史记载,结合开州当地出土文物、遗址等考古证据,系统梳理开州地域从古至今的疆域变化和地名演变,并综合权威学者的研究成果,力求得出精准且令人信服的论证结果。
一、历史文献考证
1.1 正史记载中的朐忍县设置
秦代郡县制度的确立为开州归属关系提供了制度基础。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 221 年)"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在这一制度框架下,巴郡作为三十六郡之一被正式设立。《史记・秦本纪》载 "武公十年,伐邦、冀戎,初县之;十一年,初县杜、郑",表明秦国置县较早,为后来的郡县制度奠定了基础。
关于朐忍县的设置时间,历史文献记载较为一致。根据《汉书・地理志》及相关研究,东周赧王元年(前 314 年),秦灭巴国后设置巴郡朐忍县。《汉书・地理志》明确记载:"朐忍,容毋水所出,南入江",颜师古注:"朐音劬"。《汉书・地理志》还记载巴郡辖十一县,包括 "江州、临江、枳、阆中、垫江、朐忍、安汉、宕渠、鱼复、充国、涪陵"。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朐忍县名的写法存在差异。《晋书・地理上》《宋书・州郡三》《南齐书・州郡下》《旧唐书・地理二》《太平寰宇记》《方舆胜览》均作 "朐䏰",而《汉书・地理志》作 "朐忍"。学者何仁刚认为 "盖本作 ' 朐䏰 ',《汉志》简化作 ' 朐忍 '"。这种写法差异可能源于古代文献传抄过程中的简化或异体字现象。
1.2 《华阳国志》《水经注》等专门地理古籍的记录
《华阳国志》作为专门记载西南地区地理历史的重要古籍,为开州归属关系提供了关键证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朐忍县郡西二百九十里",明确了朐忍县在巴郡中的地理方位。更为重要的是,《华阳国志》记载了秦昭襄王时期的 "白虎为患" 事件:"秦昭襄王时,白虎为害,自秦、蜀、巴、汉患之。秦王乃重募国中:' 有能杀虎者,邑万家,金帛称之。' 于是夷朐忍廖仲、药何、射虎秦精等乃作白竹弩于高楼上,射虎,中头三节"。这一记载表明,在秦代郡县制度建立之前,朐忍之名已经存在,为后来的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
《华阳国志》还记载了东汉末年巴郡的分郡情况:"汉献帝兴平元年(194 年),益州牧刘璋将巴郡一分为三:垫江以北为巴郡,江州至临江(今忠县)为永宁郡,朐忍(今云阳县)至鱼复(今奉节县)为固陵郡"。这一记载不仅明确了朐忍县的地理范围,也为理解开州在历史上的归属变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水经注》作为中国古代地理学的经典之作,对朐忍县故城有详细描述。《水经注》记载:"江水又东,右迳朐忍县故城南。常璩曰:县在巴东郡西二百九十里,县治故城,跨其山阪,南临大江"。这一描述不仅确认了朐忍县故城的地理位置,也为考古发现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
1.3 开州地方志的记载
开州地方志对本地历史沿革有详细记录,其中最权威的是《开县志》。《开县志・建置志》明确记载:"开为秦朐忍县西北之一隅未尝特置县也有之"。这一记载直接表明,开州在秦代是朐忍县的西北部分,尚未单独设置为县
《开县志》还详细记录了开州的历史沿革:"秦:朐忍县地。秦并天下分为郡县,始置巴郡治江州,以朐忍鱼复隶焉"。这一记载确认了开州在秦代属于朐忍县地,隶属于巴郡。《开县志》进一步记载:"汉丰县析朐忍县之西北境置。寰宇记:蜀先主于今县南二里置汉丰县,以汉土丰盛为名"。这表明直到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 年),刘备才从朐忍县西北部析置汉丰县,开州地区才开始有独立的县级建置。
二、考古证据分析
2.1 开州地区的秦汉时期遗址与墓葬
开州地区的考古发现为其历史归属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2008 年,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对赵家古坟包遗址开展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出汉代至明清四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包括 8 座墓葬(汉代 5 座、六朝 2 座、明清 1 座)、1 座汉代瓦窑及 12 处明清时期的灰坑与建筑基址。这一发现表明,开州地区在汉代就有较为密集的人类活动
更为重要的是余家坝遗址的发现。余家坝遗址位于开州渠口镇钦云村,是一处战国时期的巴人墓地,南北长约 410 米,总面积达 5 万多平方米。1992 年,该遗址被确认为一处战国时期的巴文化遗址,整体保存较好,前后共计发掘 130 余座竖穴土坑墓。墓葬多有木制葬具,是继涪陵小田溪墓群之后,又一处级别较高的巴文化遗址。
余家坝遗址的考古发现具有重要意义。该遗址是三峡库区最重要的三个巴人墓葬群之一,出土文物以兵器为主,兼有生活用具,部分墓葬有小型玉器,墓群为战国中晚期墓葬,兼具中原、巴、楚文化特点。这些发现表明,开州地区在战国时期已经是巴文化的重要分布区域,为秦代设置朐忍县提供了历史基础。
2.2 开州地区出土的相关文物
开州地区出土的文物为其历史归属提供了直接证据。考古工作者在竹溪镇红华村、汉丰街道双河村、渠口镇桃坪村、丰乐街道迎仙村、赵家街道古坟包、厚坝镇庙坪陈家湾等地发掘了大量的汉代墓葬遗迹,出土了较多青铜器、陶器等文物遗存。这些文物集中展示了汉代开州物质生活的富有和社会生活的繁荣。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考古工作者在残存的城门遗址出土了雕有 "朐" 字的陶钵,为确认 "朐忍故城" 提供了重要佐证。这一发现直接证明了开州地区与朐忍县的历史关联,表明开州在历史上确实属于朐忍县的管辖范围。
此外,开州地区还发现了大量的汉代文物遗存,尤以红华崖墓的出土最为丰富。无论是青铜器还是瓷器、陶器都有很多的经典器物,还包含许多国家珍贵文物。这些文物不仅反映了汉代开州的繁荣,也为研究开州与朐忍县的历史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文化证据。
2.3 朐忍故城遗址与景云碑的发现
朐忍故城遗址的发现为开州归属关系提供了关键的考古证据。旧县坪遗址位于云阳县城西南约 15 千米的双江镇建民村,地处长江北岸的一级台地上,分布面积约 2.4 万平方米。2004 年,考古工作者在该遗址发现了 "汉巴郡朐忍令景云碑",最终确认了旧县坪遗址即朐忍县故址。
景云碑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景云碑全称《汉巴郡朐忍令景云碑》,于东汉灵帝刘宏熹平二年(公元 173 年)书刻,碑主人景云曾任朐忍县县令。该碑通高 240 厘米,宽 95 厘米,厚 33 厘米,碑文隶书,共 13 行 367 字。景云碑是三峡地区发现的唯一汉代碑刻,确定了旧县坪即为汉、晋时期的朐忍县,具有重要的考古、艺术价值,属国家一级文物。
景云碑的碑文明确记载了 "汉巴郡朐忍令广汉景云叔于,以永元十五年季夏仲旬己亥卒",表明景云曾任巴郡朐忍县县令。这一发现不仅确认了朐忍县的存在,也为研究朐忍县的地理范围提供了重要依据。结合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朐忍故城的地理坐标为东经 108°47′18″,北纬 30°56′18″,海拔在 139 米的长江滨江地区。
2.4 周边地区的相关考古发现
云阳地区的考古发现为开州归属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旁证。云阳作为古代巴人聚居之地,巴人 "质直好义,土风敦厚" 的秉性与汉风雅韵相遇,衍生出最早的云阳县城。秦在原巴国地域置巴郡,立朐忍县,县治设于万户驿(又名 "旧县坪")。
旧县坪遗址是三峡库区揭露最完整、收获最丰硕的汉代城址之一,对研究峡江地区汉晋城址布局与文化面貌具有重要的意义,两度入围 "全国考古十大发现"。该遗址的发掘最终确认了此地即为朐忍县故址,为开州古属朐忍县提供了确凿的考古证据。
此外,在云阳县境内还发现了大量的古代遗存,包括高阳镇李家坝遗址、复兴社区旧县坪城址、高阳镇明月坝遗址等。这些遗址不仅规模大,遗迹丰富,而且出土有大量的精美文物,是研究从商周至战国秦汉、迄唐宋明清时期巴文化发展历程的重要遗存。
三、地理沿革考证
3.1 朐忍县的地理范围与行政区划变化
朐忍县的地理范围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化。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古代朐忍县所辖地域远比今天的云阳县大,包括今天的重庆市云阳、开州、万州、梁平以及湖北利川北部等地。秦灭巴国后设立巴郡,巴郡所辖八县包括江州、阆中、鱼复、朐忍、垫江、宕渠、江阳、枳,朐忍县的得名当在秦灭巴国之前。
朐忍县的设置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朐忍即蚯蚓,古人云:朐忍县 "其地下湿,多朐忍虫,因名"。秦汉时朐忍县辖今云阳、开县、万县、梁平、开江之一部直到湖北利川等地。这一地理范围的确定为理解开州在秦汉时期的归属关系提供了重要基础。
在历史沿革方面,朐忍县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划调整。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 年),刘备将朐忍县一分为三:划朐忍东部为云阳县,西南部置羊渠县(今万州),西北部为汉丰县(开县最早名称)。这一分割标志着开州地区开始有了独立的县级建置,结束了其作为朐忍县一部分的历史。
3.2 开州地区的地名演变与疆域变化
开州地区的地名演变反映了其复杂的历史沿革过程。根据《开县志》记载,开州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名变化如下:
先秦时期:开州地区在夏商时期属梁州之域,西周为庸国地,春秋时期楚国地,战国时期属巴国后属秦国。
秦汉时期:秦代为朐忍县地,属巴郡。《开县志》明确记载:"开为秦朐忍县西北之一隅未尝特置县也有之",表明开州在秦代是朐忍县的西北部分,尚未单独设置为县。
三国时期:蜀汉章武元年(221 年),刘备划朐忍县西北部置汉丰县,以 "汉土丰盛" 为名。这是开县境内第一次设置县,标志着开州地区开始有独立的县级建置,迄今已有 1770 多年历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晋初废汉丰县,后复置,仍属巴东郡。南朝宋齐时期,汉丰县属巴东郡。西魏时期,改汉丰县为永宁县。北周时期,仍为永宁县。
隋唐时期:隋开皇十八年(598 年)改永宁县为盛山县,因背靠盛山而得名。唐武德元年(618 年)改万州为开州,天宝元年改为盛山郡,乾元元年复为开州。广德元年(763 年)改盛山县为开江县。
宋元明清时期:宋代仍为开州,属夔州路。元代开州隶夔州路。明洪武六年(1373 年)降州为县,始称开县,属夔州府。
近现代时期:1912 年直属四川,1949 年后仍属四川,1997 年重庆设立直辖市后改属重庆,2016 年 6 月撤县设重庆市开州区。
3.3 开州与朐忍县的空间关系分析
从地理位置来看,开州与朐忍县故城(今云阳旧县坪)的空间关系十分明确。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朐忍县故城位于巴东郡西二百九十里,地理坐标为东经 108°47′18″,北纬 30°56′18″,海拔在 139 米的长江滨江地区。
开州位于朐忍县的西北部,两地之间的地理关系在历史文献中有明确记载。《开县志》记载:"开为秦朐忍县西北之一隅",这一描述准确地界定了开州在朐忍县中的地理方位。从现代地理来看,开州区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地处长江流域小江支流末端澎溪河与浦里河交汇处,而云阳县位于长江北岸,两地相邻且开州确实位于云阳的西北方向。
这种空间关系在历史沿革中得到了进一步印证。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 年),刘备从朐忍县西北部析置汉丰县,这一分割直接体现了开州与朐忍县的地理从属关系。汉丰县的设置是以朐忍县为基础,从其西北部划出的区域,这为开州古属朐忍县之乡里提供了地理层面的证据。
四、学术观点综述与争议分析
4.1 当代学者对开州历史归属的研究成果
当代学者对开州历史归属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较为一致的学术观点。根据《太平寰宇记》记载 "开州秦汉之代为巴郡朐忍县",以及《华阳国志》记载 "开州于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 年)始建县(汉丰县)",学者们普遍认为开州古为巴郡朐忍县之乡里无疑,开州距今已有地理建置史 2338 年(公元前 314 年至今),已有建制史 1808 年(216 年至今)
学者何仁刚在《古代开县建置沿革详考》一文中进行了系统考证。他认为,战国时期开县先属楚后属秦,于秦惠文王后元十一年(前 314 年)置朐䏰县,开县县域即属朐䏰(其治所在今云阳县双江镇),属巴郡。秦亡汉兴,朐䏰县为巴郡所辖十一县之一。这一研究为开州古属朐忍县提供了详细的历史考证。
在考古学研究方面,余家坝遗址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该遗址是继云阳李家坝墓群发现以来三峡库区最重要的战国时期巴人墓葬遗存,对巴人及其历史文化的解读具有重大意义。考古发现表明,开州地区在战国时期已经是巴文化的重要分布区域,为秦代设置朐忍县提供了历史基础。
4.2 关于朐忍县地理范围的学术争议
尽管学术界对开州古属朐忍县的基本事实没有争议,但关于朐忍县的具体地理范围仍存在一些不同观点。争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朐忍县名的写法问题。关于朐忍县名的写法,不同历史文献存在差异。《晋书・地理上》《宋书・州郡三》《南齐书・州郡下》《旧唐书・地理二》《太平寰宇记》《方舆胜览》均作 "朐䏰",而《汉书・地理志》作 "朐忍"。学者何仁刚认为 "盖本作 ' 朐䏰 ',《汉志》简化作 ' 朐忍 '",但这一观点尚未得到学术界的完全认同。
第二,朐忍县的地理范围问题。关于朐忍县的地理范围,学术界存在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古代朐忍县包括今天的云阳、开州、万州、梁平以及湖北利川北部等地。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汉代朐忍县的辖区与唐云安县的辖区并不完全相同,唐代云安县只保留了汉代朐忍县辖区的一部分。
学者杨君昌在《汉代朐(月忍)县的 "大小石城" 与唐代云安县盐官的位置》一文中指出,这些记载使人认为汉代朐(月忍)县的辖区与唐云安的辖区完全相同,从而认为唐云安县境内也有 "大小石城"。但实际上,汉代的朐(月忍)县境内有大小石城,唐代的云安县就不再辖大小石城,因为唐代的云安县只保留了汉代朐(月忍)县辖区的一部分。
第三,朐忍县的得名问题。关于朐忍县名的由来,学术界也有不同解释。一种观点认为朐忍即蚯蚓,因 "其地下湿,多朐忍虫,因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朐忍之名可能与巴人的图腾或族名有关,朐忍夷(巴人)的图腾大约与冉氏蛮圆尾俯首而行的大蛇一样,形如蚯蚓,故被称为 "朐忍"。
4.3 地方志及地方史料的记载与考证
地方志及地方史料为开州历史归属提供了丰富的证据。云阳县的地方志记载显示,云阳县位于三峡地区核心区域,行政区划始建于秦灭巴国置巴郡之后设立的朐忍县。根据现有文献可知,云阳县修志始于明嘉靖二十年,现存旧县志有明嘉靖本、清乾隆本、清咸丰本、清末乡土志本和民国本五种。
开州地方志对本地历史沿革有详细记录。《开县志》不仅记载了开州在秦代属于朐忍县西北隅,还详细记录了从汉丰县到开县、开州区的历史演变过程。这些地方志史料为开州历史归属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地方文献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地方史料中还保存了许多正史中没有记载的细节。例如,《开县志》记载了秦昭襄王时期 "白虎为患" 的故事,其中提到 "夷朐忍廖仲、药何、射虎秦精等",这一记载不仅说明了朐忍之名在秦代郡县制度建立之前就已存在,也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
结论
通过对历史文献、考古证据、地理沿革以及学术观点的全面梳理和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历史文献确凿证明开州古属秦汉朐忍县。《史记》《汉书》等正史明确记载了秦代巴郡朐忍县的设置,《华阳国志》《水经注》等专门地理古籍详细记录了朐忍县的地理范围和历史沿革,开州地方志更是直接记载 "开为秦朐忍县西北之一隅"。这些文献相互印证,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
第二,考古发现为开州归属关系提供了实物证据。开州地区发现的余家坝巴人墓地、汉代墓葬群以及雕有 "朐" 字的陶钵等文物,直接证明了开州与朐忍县的历史关联。特别是云阳旧县坪遗址发现的景云碑,不仅确认了朐忍县故城的位置,自古云阳与开州地理相依,也为研究朐忍县的地理范围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三,地理沿革分析清晰展示了开州的历史归属变化。从秦代到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 年),开州地区一直是朐忍县的西北部分,直到刘备析置汉丰县,开州才开始有独立的县级建制。这一历史演变过程在地方志中有详细记录,地理空间关系也十分明确。
第四,学术界对开州古属朐忍县之乡里的观点基本一致。尽管在朐忍县名写法、地理范围等细节问题上存在一些争议,但学术界普遍认同开州在秦汉之代属于朐忍县,是朐忍县的乡里。这一观点得到了历史文献、考古证据和地理分析的多重支撑。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研究认为:开州古属秦汉朐忍县之乡里的历史归属关系确凿无疑。从秦惠文王后元十一年(前 314 年)设置朐忍县开始,到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 年)析置汉丰县为止,开州地区作为朐忍县的西北隅,经历了长达 530 年的乡里时期。这一结论不仅有充分的历史文献依据,也得到了考古发现的有力支撑,同时在地理沿革分析中得到了清晰的展现。
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多维度、全方位的考证,为开州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确凿的学术依据,也为三峡地区历史地理研究贡献了重要成果。同时,本文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对朐忍县具体乡里制度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巴文化与开州历史关系的探讨还有待加强。这些都是未来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