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机
我伯伯家有一部手摇唱片机。七十年代,读初中的我第一次见到它时,不知道它是个什么东西。出于好奇,我把它全部打开,把内部机械都翻了个底朝天。渐渐地,才摸清了门道——原来是个跟钟表一样可以上弦,可以转动,可以唱戏片的东西。伯伯家正好有一张黑色的厚厚的戏片。我用摇把给机子上好弦,放上戏片,戏片转动。再放上带着喇叭的针头,结果没有声响,反复几次都是一样,原来是喇叭坏了。
![]()
询问奶奶才知道,原来它是当年爷爷和伯伯外出做小生意时,用唱机唱戏吸引人用的。我很佩服世代务农的爷爷伯伯能有那么前卫的意识和做法,买这个农村罕见的“洋玩意儿”,投资一定不小吧?
这是个稀罕东西,我想把它抱走,好好把玩,可伯伯家的哥哥不让。后来,他们家也没把它当回事,扔在屋子一个角落里,让老鼠把箱子啃了个稀巴烂,散架了,我每每想起此事都痛心不已。
这东西是西方发明的,艾迪生的首创。20世纪初期至1930年代是手摇唱片机的黄金时期。在中国,使用它的人很少,非富即贵。我们在电影电视上看到的,大多是带个大黄铜喇叭的那种。不知道,到爷爷伯伯买这类东西时,是否便宜了许多。
![]()
大概源于对唱片机的喜爱,我在一农村中学工作时,专门进城为团委买了个电唱、收音二合一的机子,尽管当时卡带机早就流行了。
![]()
电唱机与手摇唱片机的相同点,都是通过针头在黑塑胶唱片或塑料唱片上滑动发出声音。区别在于,动力不同。手动机用的是发条驱动,跟手表似的,得上发条;电唱机用的是电机驱动。当然音响效果大不相同。电唱机还可以连接扩音机,通过高音喇叭播放乐曲。所以,每到课间操或课外活动时间,我们除了播放《广播体操》外,还播放一些学生们喜欢听的音乐唱片,如《我想唱歌我就唱》《妈妈的吻》《黄土高坡》《在希望的田野上》,等等。
![]()
录放机
录放机是一种可以记录和播放声音或影像的设备,在音频和视频技术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八十年代最流行的是盒式磁带录放机。我的一位同村同学,考上中专后在城里工作,八零年买了一台双卡盒带录音机,回家探亲时带了回去。我把它留下,听了一星期。盒带里大多是港台歌曲。那是第一次听邓丽君的歌,还有张帝的歌,很享受。还有国内程琳的歌,张行的歌,很新鲜。
![]()
那个时代,有这么一台录放机是很时髦的。小伙子烫着卷发,穿着喇叭裤,戴着哈巴镜,大姑娘穿着连衣裙,大家骑着自行车,提着录放机,一起外出踏青。到了地点,打开音乐,载歌载舞,生活美妙极了。当然,也有不少人买这种机子是为了学习英语。
![]()
那时,农村娶媳妇,彩礼不讲究,但陪嫁的东西必须得有“三转一提溜”,由男方出钱买的。三转: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一提溜,就是手提式录放机(有单卡、双卡之分),可见录放机的重要性。
录像机
与磁带录放机同时火爆的还有磁带录像机(放影视用的)。当时,城市的各个角落里,都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录像厅,里面24小时循环播放港台武打电影录像或三级片。花一次钱,只要不出来,可以连续看。不少社会青年,包括少数农村青年,还有逃学学生混迹其中,吃住在内。我刚调进城里工作时,一个人晚上没事做,也偶尔去看过电影录像,所以了解一点那里面的情况。
![]()
VCD和DVD
21世纪后,随着光盘技术的出现,VCD和DVD录放机相继产生。录像机就被淘汰了。90 年代末到 2000 年代初,VCD在中国非常流行,并且普及到一般家庭。一张盘可存 2 小时左右高品质视频,比一盘录像带的容量大多了。
![]()
DVD视频质量更高,分辨率更大,比VCD更清晰,还支持多声道(最多 8 声道),一句话,画质和音质远优于 VCD,所以,在电影发行和家庭影音中最终取代了 VCD。
![]()
随着数字音频格式和流媒体技术的兴起,传统录放机又逐渐被MP3播放器、智能手机等取代。
![]()
上述东西,我基本都有,如今全部进入储藏室,跟废品为伍了。
目前,传统录放机已经退出主流消费市场,只在某些小众领域保有一席之地。例如,复古型磁带播放器因怀旧价值还能受到部分音乐爱好者青睐,专业录音设备配件在广播、影视制作等领域还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