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孩子的语言——孩子的笑、哭泣和害怕》由法国心理学家、情商管理学院创始人伊莎贝拉•费利奥沙所著,作者结合专业知识与育儿经验,剖析孩子情绪背后的心理逻辑,提供实操性方案,帮助家长理解孩子行为表象下的内心需求,构建亲密的亲子关系。
![]()
本书有两个核心观点:一是孩子天然愿意向理解自己的父母敞开心扉,无论年龄大小,他们都渴望被看见,会通过不同方式表达需求,父母主动倾听,孩子就愿意倾诉;二是父母完全有能力理解孩子,但要破除认知误区,比如机械套用教育原则、盲目迷信专家建议、用自己童年的“严格教育”模式对待当下孩子等,这些错误观念会阻断理解通道,伤害孩子的自尊与信任。
要精准解码孩子的情绪语言,父母在亲子沟通中应常问自己七个问题。首先是“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孩子的行为是经历的投射,过去和当下的经历都会影响其情绪表达与行为模式,每个问题行为背后可能都藏着未被看见的伤痛。其次是“他想表达的到底是什么?”孩子可能因表达能力有限等原因,通过哭闹等方式传递信息,家长需探寻背后的真正需求。第三个问题是“我想向孩子传达什么信息?”孩子会关注父母的语言和行为,父母回应前要明确传递的是爱意、安慰还是规则。第四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对孩子说这些话”能帮助父母审视动机,避免将自身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确保传递准确信息。第五个问题“我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有冲突吗”也很关键,父母与孩子的需求常存在错位,强迫孩子满足自己只会两败俱伤,合作是最优解,应允许对方表达需求,寻找平衡。“对我来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这第六个问题提醒父母不要因孩子打碎物品等小事发怒,而忽略比物品更珍贵的亲子关系。最后是“我的目标是什么?”目标决定行为和亲子关系,若目标是传递爱意,在冲突中就能保持温柔而坚定的态度。这七个问题能让父母洞察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逻辑,映照教育初心,使亲子沟通成为理解与爱的双向流动。
![]()
孩子的四种核心情绪——恐惧、愤怒、快乐和悲伤,构成了他们内心世界的基本底色,也是向外界传递感受的关键信号。
恐惧在孩子的成长中几乎无处不在,孩子会怕黑、怕想象中的怪物、怕陌生环境或陌生人,也会因不愉快的经历留下心理阴影,且恐惧对象会随年龄变化,若得不到正确处理,会对其心理和性格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常见的恐惧类型包括对高分贝噪声的恐惧,对童话故事里怪物或反派角色的恐惧,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的恐惧,对昆虫、猫狗等动物的恐惧(往往受周围人的态度影响),以及因过去不愉快或痛苦经历产生的恐惧。应对恐惧时,家长要秉持理解与接纳的态度,不嘲笑、不强迫孩子勇敢,要接纳孩子的恐惧,唤醒其过往成功记忆,与其平等分享恐惧,尊重其选择,陪伴其逐步克服恐惧。
愤怒对孩子而言是一种健康的生理和心理保护机制。生理层面,是孩子在困、饿、生病或疼痛却无法准确表达时的“求救信号”;心理层面,是自我意识觉醒的表达。孩子愤怒的常见导火索有三类:生理需求没被满足;心理需求被忽视,如渴望关注、争夺自主权、自尊受伤等;环境压力的传导,如模仿大人用愤怒应对冲突的模式,或遭遇挫折与否定批评等。当孩子愤怒时,内心渴求被理解与关注,家长的陪伴是化解情绪的关键。具体的应对策略包括:以包容姿态接纳孩子的愤怒,用简短语句帮助其平息怒火,鼓励其用语言表达感受;对年龄小的孩子,用身体拥抱代替说教,建立安全感;对年龄大些的孩子,在确保安全前提下给予独处空间,允许其释放情绪,情绪缓和后询问需求,培养其情绪管理能力。家长处理自身愤怒时,要暂停行动追问根源,若与孩子无关,需坦诚告知情绪来源,合理宣泄后再次说明与孩子无关,并示范健康表达愤怒的方式;若因孩子行为引发,要避免泛化指责,采用“行为描述+感受表达+具体要求”的模式沟通。
![]()
快乐是孩子心智成熟与未来幸福的重要标志,往往伴随着成功的体验与被爱的感受。童年快乐体验匮乏或“被禁止快乐”,可能导致孩子对生活缺乏兴趣、难以建立安全感。培养孩子的快乐,要及时肯定与鼓励,聚焦其主动尝试的行为;用足够多的爱构建安全感,如常说“我爱你”、拥抱、睡前聊天、专注陪伴等;通过游戏创造快乐,父母参与孩子的游戏,让其感受到快乐被响应和分享。父母需先治愈自身童年创伤,放下“成年人的包袱”,才能与孩子共玩,传递快乐。
悲伤常在孩子失去珍视的东西时出现,可能是心爱的玩具坏了或丢了、宠物死亡、与亲人分离、经历挫折与失败等。哭泣是孩子宣泄悲伤的天然方式,也是生理自我保护机制,家长要允许孩子哭泣,这是孩子完成内在疗愈的过程。面对悲伤的孩子,父母的首要任务是陪伴与接纳,要静静守护,回应其感受,不急于敷衍,让孩子明白悲伤被看见和尊重,父母的爱是穿越痛苦的强大力量。
长期未被处理的情绪可能演变为更隐蔽的“消沉”状态。消沉与悲伤不同,悲伤是阶段性的,有一定疗愈作用;消沉是长期持续的,是多种情绪混杂导致的情感堵塞,伴随兴趣丧失、行动力减退等,还可能以过分好动的形式隐蔽表现。父母要关注孩子的消沉状态,认识到压抑情绪对生理和心理有害,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和运用情绪,帮助其克服童年时期的各种痛苦考验,如分离焦虑、家庭新成员加入等。应对分离焦虑,父母要提前告知孩子分离,和孩子一起做好心理准备,说明离开原因、介绍照顾者、提醒分离期间应做的事,表达不舍并倾听其感受,给予足够耐心。应对家庭新成员加入,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倾听其不满,陪伴其适应变化,保留专属亲子时光。
![]()
此外,保持乐观的心态,与孩子进行包括语言、身体、心灵和大脑在内的有效沟通,以及学会享受育儿的快乐,都能帮助家长和孩子更幸福地生活。
在亲子教养中,情绪管理是核心命题,许多教育难题的根源都在“情绪”中。当家长无法觉察自身情绪对孩子的影响,或不能共情解读孩子的情感需求时,亲子间的情感联结会错位甚至受损,只有将情绪管理视为教养的根基,才能从源头化解冲突,重建良性互动。
理解孩子的情绪语言是建立亲密亲子关系的关键,孩子的笑、哭泣和害怕都是内心感受的外在信号。父母准确解读并恰当回应,能加深亲子间的信任和亲密感,这种“情绪教养”会成为孩子情商发展的基石,帮助其养成勇敢、自信、坚韧的品格。养育虽无捷径,但对孩子情绪的“看见”与“回应”是最智慧的教养方式,家长可运用书中的“七个问题”开启理解之旅,在爱与理解中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