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如今在社交媒体上发声越来越小心或者干脆不发了。”
2025年10月13日,胡锡进在微博上发表的这个动态,这位以“左右互搏”著称的舆论场老手,此番对社交媒体氛围的感叹,与他一贯的犀利风格形成微妙反差。
这番言论背后,究竟是对现实的真切反映,还是另有深意?
一贯擅长在舆论场“左右平衡”的他,这次却选择直指当下社交媒体氛围,确实耐人寻味。
有网友认为,这番言论可能暗示着即使是胡锡进这样的舆论老手,也感受到了某种表达上的局限。
胡锡进近年来始终处于舆论漩涡中,从评论武汉大学座椅标签事件时抛出“太阳被鬼子垄断了”的争议比喻,到就社保问题与网友激烈交锋时甚至使用了“圣母婊”这样引发争议的词语,其言论常引发两极反应。
在社保争议中,他支持强制社保政策,却因被传拥有高额退休金而被批评“何不食肉糜”。
更微妙的是,胡锡进一方面感叹众人不敢言,另一方面又在一些争议事件中呼吁“网络的参与需要适可而止”。
这种矛盾姿态,恰恰反映了当前舆论生态的复杂性。
有评论尖锐指出,胡锡进在某些议题上扮演着“和稀泥”的角色,其言论时而为事件“灭火”,时而为舆论“添柴”。这种看似矛盾的定位,或许正是他在当前环境下的生存策略。
![]()
胡锡进的观察实际上道出了许多社交媒体用户的共同体验。在当下的网络环境,不仅是胡锡进提到的明星、体制内人士和大学老师,众多普通网民也同样感受到表达空间的收紧。
一位网友坦言:“现在发朋友圈都要深思熟虑,怕被误解,怕被截图,怕被上纲上线。”这种普遍存在的自我审查,正悄然改变着社交媒体的生态。
明星们的账号变化尤为明显。
曾经的个人生活分享、随性发言,已大量被标准化、安全系数高的宣传内容取代。体制内人员更是谨慎,朋友圈要么长期停更,要么只转发官方报道。
一位高校教师感叹:“我们属于敏感群体,能少说就少说,课堂内外都如此。”
与此同时,近年来不少网红大V因言论问题遭遇封号。
从张雪峰到其他多位内容创作者,他们的遭遇让许多网民引以为戒。
有网友评论道:“现在不只是不敢说话,更是不知道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
这种不确定性导致越来越多用户选择退出公共讨论。一位网友的感慨颇具代表性:“看着通讯录里越来越多的同事和领导,发什么都可能被过度解读,不如不发。”
![]()
近年来,随着“清朗行动”等一系列网络生态治理措施的推进,互联网空间确实面临着秩序重构。如何在消除负面信息与保障言论自由之间取得平衡,成为一道难题。
胡锡进本人在评论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品安全事件时,曾提出一个观点:“不应把‘维稳’的标准定得过高,要对因为利益诉求而产生的非政治性聚集给予一定时间段内的包容。”这一思路或许也适用于网络言论管理。
事实上,网络舆论监督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从成都七中实验学校的食品安全问题,到武汉大学图书馆性骚扰案的程序争议,正是网友们的持续关注推动问题得到更公正的解决。
胡锡进在评论舆情应对时也曾指出:“舆情没处理好,下级向上甩锅,接锅上级的责任我认为决不比下级轻。”这一观点揭示了沟通渠道不畅可能导致的问题。
有网友认为,与其消除负面评论,不如建立更畅通的表达机制。正如胡锡进在评价李云迪事件时所言,社会需要“方向明确、规则清楚、底线坚决,同时内部空间充足”。明确的规则反而能让公众表达更有安全感。
一位网友的评论点出了关键:“当我们失去了调侃的勇气,也就失去了思考的敏锐。”当社交媒体上只剩下千篇一律的宣传和小心翼翼的表达,我们失去的不仅是观点的碰撞,更是社会的活力。
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沉默,当公共讨论的空间逐渐收窄,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构建一个既清朗又充满生机的网络环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