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印度新德里电视台的一场访谈突然在全球刷屏。不是因为主持人,而是因为来了一位重量级人物——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
这位曾经当过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高级顾问,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百人之一”,也是国际经济学界公认的顶级专家。可他那天在节目里说的话,却让印度政府的脸色当场就变了。
![]()
萨克斯直言:“美国对中国的敌意,不是因为意识形态,而是因为中国太成功了。”
这句话就像一颗炸弹,炸进了印度的演播室,也炸出了一个世界级的问题——如果哪天印度像中国一样强,美国还会对它笑脸相迎吗?
![]()
要说“成功”,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从贫穷落后到世界第二,靠的是一步一个脚印。很多外国人看到的是数字,比如GDP、贸易顺差,但真正让美国害怕的,不只是经济体量,而是中国背后那整套体系性的力量。
你看,现在全球的高铁有七成都在中国。无论是穿越沙漠、翻过雪山,还是连起海岛,几乎所有的高铁奇迹都出现在这片土地上。
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机场、川藏铁路——这些工程的技术难度和规模,放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一个国家能建成这样的基础设施,本身就说明了工业体系、工程能力和组织效率的全面成熟。
![]()
再看科技,中国在5G、人工智能、新能源、卫星导航这些领域,早已不是“追赶者”,而是“领跑者”。光通信设备的全球份额里,中国企业占了七成。华为的5.5G技术领先美国一年半,连美国科技巨头都不得不承认,这是真实力。
有意思的是,美国想卡中国芯片脖子,结果中国的光刻机也在逐步量产。去年上海微电子的28纳米机型正式上市,这对美国来说几乎是“噩梦的开始”。
![]()
还有一点很多人容易忽视——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525个大类,从航天到精密仪器,从材料到生物医药,没有缺口。
美国要造一样东西,往往得靠全球供应链;但中国几乎可以在国内闭环生产。这种“体系完备”的能力,才是真正让美国感到焦虑的地方。
![]()
再看看民生层面,过去40多年,中国让8亿人脱贫,相当于整个欧洲的人口。这种成就不是口号,而是靠几十年持续的政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一点点拼出来的。
而且现在,中国经济结构早就变了。过去靠出口,现在靠内需,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超过80%。也就是说,中国已经有能力靠自己维持增长。
![]()
所以说,中国的“成功”不是偶然,更不是投机。它靠的是一整套从教育、科研、制造业、基础建设到消费市场的完整生态。美国真正怕的,不是中国卖的多,而是中国自己“造得了、创新得出、卖得动”。
当一个国家能在技术、产业、市场三条线上都跑赢时,那就不是别人能轻易按住的。萨克斯说得没错——美国怕的不是中国崛起,而是中国的成功不可逆转。
![]()
回头看这几年中美之间的博弈,从特朗普开始打贸易战到拜登接力搞科技封锁,其实都绕不开一个关键词:焦虑。
2018年,特朗普一上台就高调喊出“让美国再次伟大”,第一步就是拿中国开刀。先是对340亿美元的中国产品加征25%关税,接着扩大到2500亿美元。那时候的美国信心满满,觉得用经济压力能让中国“低头”。
可八年过去,事实完全相反。
![]()
现在的数据很扎眼:2023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高达3829亿美元;2024年,中美贸易额依然超过6900亿美元,中国仍是美国最大进口来源国之一。而且中国对美出口依赖在下降,国内市场正在变成主引擎。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的关税反噬了自己。美国农民的大豆卖不出去,仓库堆积如山;普通家庭每年因为贸易战多花1300美元;不少制造业岗位并没回流美国,反而去了东南亚。
华盛顿自以为在“制裁中国”,其实是在“惩罚自己”。
![]()
拜登上台后,没停下贸易战,反而加了一把火。他把战场从关税转移到技术:芯片、AI、5G,全都设限。
甚至拉上盟友一起封锁。可问题是,中国早就意识到这点,开始布局自主可控。如今不仅华为手机回归,国产芯片也突破封锁。英伟达CEO黄仁勋都承认:“华为的芯片比我们想象中强太多。”
萨克斯在访谈中就指出,美国对中国的“敌意”已经超越战略竞争,进入了一种“病态阶段”。
![]()
他给出了几个核心原因:第一,美国的全球经济份额在下降,从1960年的40%降到如今的24%。而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8%,是美国的两倍多。
第二,美国发现它再也无法主导规则了。无论是“一带一路”、RCEP,还是亚洲区域供应链,中国在很多领域已经成为“主心骨”。
第三,中国的崛起不是靠战争和殖民,而是靠实打实的技术与市场竞争。这对美国的“老套路”来说,是最危险的对手——你打不赢,也抹不黑。
![]()
更关键的是,美国这种焦虑其实不是第一次出现。上世纪80年代,日本半导体产业占了全球一半,美国立刻以“国家安全”为由逼日本签《广场协议》,结果日本陷入“失去的三十年”。
如今中国在新能源车、储能电池、光伏这些新产业上领先,美国的反应几乎如出一辙——加税、打压、封锁。可不一样的是,中国体量太大、市场太强,不可能重演日本的结局。
![]()
萨克斯的观点很中肯:“美国现在不再接受有其他国家能挑战它的领先地位。哪怕那个国家是和平崛起的。”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美国对中国从“合作伙伴”变成了“战略对手”,再到如今直接称为“最大威胁”。
换句话说,美国不是恨中国做错了什么,而是恨中国做得太对。
![]()
萨克斯这次在印度说的第二段话,比第一段更扎心——“如果哪天印度像中国一样强,美国也会盯上你。”
很多印度人听完觉得不可思议,但事实摆在那儿。美国今天之所以拉拢印度,说什么“民主阵营”“共同价值观”,不过是想用印度去牵制中国。可是这种关系,不是合作,而是利用。
印度其实早就被“坑”过。2018年,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理由,对印度的钢铁和铝制品加征25%关税,导致印度钢铁出口暴跌一半。后来印度政府去求情,希望恢复优惠待遇,美国直接拒绝。
到拜登时期,印度被拉去参加“印太经济框架”,可核心规则都由美国定。等印度提出要降低美国关税时,又被列入关税报复清单——这哪是朋友,分明是工具。
再看看日本的教训,日本当年太强,美国就动手;中国太强,美国又出手。那印度未来如果真发展起来,能逃得过这条规律吗?答案恐怕不乐观。
更讽刺的是,印度现在对中国加关税、搞竞争,以为能取代中国的制造业位置,可现实是,他们60%的特种钢依赖进口,其中15%还得从中国买。
![]()
再比如电子产业链,中国有完整的配套体系,而印度还在“代工起步”阶段。美国当然希望印度能崛起,但前提是——崛起得刚刚好,不威胁到自己。
萨克斯的这番警告,其实是让印度重新审视方向。印度真正的机会,不在做美国的棋子,而在和中国合作,共同在绿色能源、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领域发力。
毕竟亚洲的未来,不可能靠美国给的“恩惠”,只能靠区域内部的互补和共赢。
![]()
有意思的是,今年早些时候,印度还希望美国能网开一面,给他们一点贸易豁免。结果不仅没谈成,反而被拜登政府列入新的关税报复名单。现实再次证明——美国嘴上说“合作伙伴”,手上干的却是另一回事。
印度的民间和媒体一度抱有幻想:只要中国被压下去,美国就会对印度敞开怀抱。可事实正相反。萨克斯的这番话,也许是对莫迪政府最直接的提醒——靠美国崛起的国家,从来没有好下场。
而能和美国平起平坐的国家,只有那些真正靠实力立起来的。
![]()
其实,萨克斯这次在印度的发言,不光是说给新德里听的,也是说给全世界听的。中国的发展告诉世人:只要有体系、有战略、有耐心,再大的封锁也挡不住崛起。
印度若真想成为下一个强国,就得想清楚:到底是走美国铺的路,还是走自己的路?
正如萨克斯最后那句意味深长的话:“当一个国家太成功,美国就开始害怕。”问题是——下一个让美国害怕的,会是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