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诺贝尔经济学奖刚刚揭晓,互联网上便立刻上演了一出熟悉的“酸葡萄”大戏。
以“立刚兄”为代表的某些声音,第一时间跳出来,扯着嗓子高喊:“诺贝尔奖没用!那就是西方小圈子的自娱自乐!”
这种论调,年复一年,像极了考不上名校的孩子,佛只要宣布游戏规则无效,自己的落后就能变得理直气壮。
某知名大V项立刚,历来以痛斥西方奖项闻名。
他有一套完整的逻辑:诺贝尔奖,尤其是经济学奖,评选标准由西方把持,研究成果脱离实际,自然“没用”。
这番高论,立刻在网络上找到了大批知音。
一时间,评论区变成了“精神胜利法”的展览馆:“不稀罕!这种奖请我们去领,我们都不一定去!”“我们的目标是解决自己的问题,他们的理论能解释奇迹吗?”
最绝的类比终于出现:“这跟男足说世界杯没用不是一个道理吗?”
此言一出,满堂喝彩。
是啊,当自己始终无法在公认的赛场上取胜时,最轻松的办法,不就是宣布整个赛场毫无意义吗?
这种将自身缺席等同于赛事无效的逻辑,堪称阿Q精神在21世纪最生动的演绎。
然而,喧嚣之下,一个冰冷的事实被选择性忽略。
为何我们如此焦虑?
如果真如他们所说那般不屑一顾,又何必年复一年地为此争得面红耳赤?
![]()
当我们在争论经济学奖是否“有用”时,一个更刺痛人心的例子,却让所有“无用论”者哑口无言:屠呦呦。这位凭借青蒿素拯救了全球数百万生命的科学家,拿到了实实在在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她是华人的骄傲,但在她自己的国家,一个更“权威”的头衔,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却至今与她无缘。
这形成了一个直观的对比。
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却不是两院院士。
我们拥有两千多位院士,论文发表数量早已高居世界第一,但近年来由本土学者独立完成的、能获得诺贝尔奖级别认可的原始创新,却凤毛麟角。
问题出在哪里?
是我们的科学家不努力吗?
绝不是。
是我们的评价,在某些方面,是不是与追求世界顶尖原创的科研规律,发生了偏离?
我们的科研,有时似乎陷入了一种“内卷式”的繁荣:追求论文数量、看重影响因子、忙于申报奖项。
但正如企业家马斯克曾尖锐批评的:“我们现在有太多的论文,只是‘论文堆砌’,而没有真正推动技术边界。”
当研究的目的变成了在封闭内争夺资源,而非解决人类面对的真实、重大的科学难题时,其成果能否经得起世界的检验,自然要打上一个问号。
屠呦呦的成就,恰恰源于对现实需求的回应,而非论文指标的驱动。
![]()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诺贝尔奖并非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其评选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和历史偏好。
许多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他们的工作同样伟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