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一假期,我因事赴京小住十日,意外发现所住的几处地方附近都有 “紫光园” 的身影。
作为老北京风味的代表餐厅,我连着去了好几天,从牛肉大葱火烧、招牌烧鸡、现烙肉饼、酱肉包子,到清晨的豆腐脑、饭点的北京烤鸭,几乎把店里的经典老北京菜尝了个遍 。
可即便如此,偏甜口、偏清淡的老北京风味,终究没能征服我这个被孜然、辣椒和牛羊肉熏陶大的 “新疆胃”。
紫光园给我的第一印象,是 “快” 得接地气。每家店都大致分两部分:临街一侧是透明橱窗,柜台上整齐码着烧鸡、包子、酱牛肉等各色熟食,不想堂食的顾客直接排队就能外带,一到饭点,那队伍能从橱窗前蜿蜒出好几米,全是奔着一口热乎的老街坊。
另一侧则是堂食区,即便能坐下吃,也得拿号排队,不过店家很懂食客的心思 —— 小厅里摆了台自助饮料机,旁边还放着小麻花、豌豆黄这类零嘴,等号时间久了,客人可以免费拿取解馋,算不上多贵重,却让人觉得很贴心。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紫光园墙上挂着的 “六大承诺”,这底气可不是一般餐厅敢有的:
上错的菜,直接免费赠送;
顾客提前说的忌口没做到,整单免单;
只要对菜品不满意,无条件退换,不打折扣;
点单后 30 分钟内没上的菜,免费送;
对服务态度不满意,同样可以免单;
发现卫生问题并投诉,还会给顾客奖励。
初见时我还想着 “会不会是噱头”,直到亲身经历一次堂食,才知道这些承诺不是说说而已。
![]()
那天去堂食,其实还多了点 “波折”。前一天下午三点多,我逛累了想进去吃口饭,刚进门就被服务员礼貌告知 “中午档已休息,要等五点才开晚餐”,只能遗憾离开。
第二天特意卡着饭点去,光排队就等了近四十分钟,好不容易拿到号,点了心心念念的烤鸭套餐,还加了宫保鸡丁、扒肉条和虾仁面疙瘩。
终于叫到我们的号时,服务员一路笑着把我们引到座位上,还特意拿来一个小巧的沙漏,倒过来放在桌上:“您放心,沙漏漏完前(30 分钟),您点的菜肯定全上齐。”
我当时还偷偷犯嘀咕 —— 烤鸭要现片、热菜要现炒,这宫保鸡丁、扒肉条再加上虾仁面疙瘩,不到半小时能全端上来?
结果事实证明是我多虑了:落座还没到二十分钟,菜就一道接一道上齐了,连烤鸭的薄饼、甜面酱都没落下,这速度确实挑不出毛病。
服务员的态度也没得话说,来回穿梭时脸上总带着笑,路过我们桌时还会主动问 “菜够不够热”“需不需要加薄饼”,我随口问了句 “鸭架能不能做椒盐口”,对方也耐心记下来,转头就跟后厨沟通。
全程没出一点差错,既没上错菜,也没漏做忌口,唯一的小 “瑕疵”,大概是饭点人太多,邻桌客人说话声音大了些,显得厅里有些喧哗,但这也是热闹的烟火气,算不上缺点。
只是口味上的 “隔阂”,终究没那么容易跨越。我们点的几道菜,几乎都带着老北京菜特有的甜口:扒肉条是切得厚薄均匀的肉片,浇了层黑胡椒汁,入口却能尝到明显的甜味,肉炖得倒是软烂,可少了点咸香的厚重感。
宫保鸡丁也是酸甜口的,花生脆、鸡肉嫩,可比起新疆馆子裡裹着干辣椒、花椒,带着点焦香的宫保鸡丁,总觉得少了点 “冲劲”。
最让我意外的是虾仁面疙瘩,刚端上来时,看着金黄的色泽、颗粒分明的面疙瘩,我还以为是新疆的丁丁炒面,结果一入口就傻了 —— 面疙瘩软乎乎的,虾仁吃着没什么弹性,调味也是偏淡的鲜甜味,完全没有丁丁炒面的筋道和香辣,这口感,妥妥的是预制菜加热的。
就连招牌烤鸭,也没能让我 “惊艳”。鸭皮烤得油亮,咬下去确实酥脆,可油脂感太重,搭配的甜面酱又进一步加重了甜腻,我们没吃几片就腻住了。
想起前几天吃烤鸭时,打包的鸭架熬汤也觉得太油,这次特意提前跟服务员说 “鸭架要做椒盐的”,后来打包带走的椒盐鸭架,外皮撒了椒盐和辣椒粉,总算多了点咸香的味道,勉强算是 “对了点新疆胃的胃口”。
整个吃饭的过程中,我总觉得紫光园的后厨少了点 “人气”—— 没有新疆餐厅里那种明火爆炒、孜然飘香的 “烟熏火燎”,听不到锅铲碰撞的清脆声响,连菜的香气都显得很 “规整”。
至于店里的菜到底是不是全用预制菜,我倒没特意去后厨探究,毕竟贸然打扰别人工作,实在不礼貌,只能从口感上隐约猜测一二。
不过紫光园的早餐,倒是让我觉得很 “实在”。有天早起要赶行程,懒得自己做早餐,就想着去紫光园碰碰运气,没想到早餐档的热闹程度丝毫不输正餐。
店里主打 “实惠”,门口的牌子上写着 “5元吃饱、8元吃好”,我倒觉得12元能吃撑,一碗豆腐脑配两个素包子只要5块钱,加个牛肉火烧也才8块,堂食的客人还能免费自取豆浆和榨菜,豆浆是现磨的,喝着有股豆香,榨菜也脆爽解腻。
我去的时候,看到不少穿着工装的民工师傅在排队,有的点一碗豆腐脑、一碟咸菜,再要两个肉包子,吃得满足又踏实。想来也是,这样实惠又热乎的早餐,对于辛苦谋生的人来说,确实是性价比很高的选择。
后来,闲来刷了很多公众号,大都对紫光园的菜品持批评态度,我也只能看看了,毕竟吃了这么多天,我的感觉还是可以的,毕竟时间太短,咱也吃不到真正地道的北京菜,无法做出公允的比对。
只能说我的胃早已被新疆的风沙和香料 “养刁”,终究只能做个 “欣赏者”,而非 “追随者”。或许,这就是饮食的魅力吧,一方水土养一方味,一方味也念着一方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