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 我是「行者马生」
在此相逢,是尝试改变的明证
让我们并肩同行,去努力过好这一生
全文共2769 字,读完约需 6 分钟。
国庆假期,回到家乡,和久违的老朋友、老同学们欢聚一堂。
才发现,大家已不再是当初那个少年,见面就是吃饭唱歌喝酒上网。
聚会的场面,人人已不再神采飞扬,那是因为精力和话题,总聚焦到了孩子身上。
席间聊到了孩子玩不玩游戏的话题,我感慨道——“也会邀请小壮一起玩游戏,但他并不像想象中那么沉迷。因为总是接受不了有输的结局,要不就害怕不敢开始,要不就失败之后大发脾气。”
没想到小壮的情况并不是孤例,得到了大家的纷纷附和:
“我家那个也是,玩游戏只能玩无敌模式”、“ta玩我的世界,必须玩资源全满不用收集的”。
伴着游戏长大的这一代家长,可能不会再把游戏看作洪水猛兽,能以更淡定的心态,去引领孩子和游戏相处,这确实是件好事。
可如今的孩子们却是怎么了,饭都喂到嘴边还嫌弃,家长同意ta们玩游戏,反倒自己先玻璃心破碎了。
要知道ta们的老爸们,别说游戏里遇到挫折和失败,在游戏外还得扛着上一辈的精神和物理压力啊。
我的这份不解,其实只是一个缩影:很多孩子明明什么都学得快、理解力也强,可一旦遇到挑战——比如一道难题、一场比赛、一次展示——孩子就退缩了。
“我不行”、“我肯定做不好”、“我不想去了”……
家长往往心里着急又纳闷:这孩子这么聪明,怎么反而胆子越来越小?
说到底,这样的孩子并不少见,越聪明的孩子,越容易害怕失败。
表面上是畏难、拖延、退缩,本质上是——对自我价值的焦虑。
01 “玻璃心”背后的思维陷阱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曾提出一个重要概念——固定型思维。
她发现,那些在小时候被频繁夸“聪明”的孩子,更容易陷入一种思维模式:
“我之所以被喜欢,是因为我聪明。”
于是,一旦失败,就代表“我不聪明了”,就意味着“我不值得被喜欢”。
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我威胁”,会让孩子在面对任何可能的失败时,提前进入防御状态。
逃避、拒绝尝试、不敢面对错误——都是ta们在保护自己的方式。
ta们怕的不是困难,而是“被证明不够好”;怕的不是摔倒,而是“被看到摔倒”。
“我不行”、“我不会”成为ta们的口头禅,即便家长再三鼓励,孩子仍然拒绝尝试。
帮助孩子正确面对失败,最关键的是让孩子相信,能力是可以通过不断练习来提高的:
不说“我不行”,而是“我可以试一试”;
不说“我不会”,而是“我可以慢慢学”;
不说“我做不到”,而是“我只是现在还做不到,有时间练习”;
不说“失败就完蛋了”,而是“失败意味着经验,下一次就能做得更好”;
不说“做不好说明我不行”,而是“我在这个任务上下的功夫不够”。
一旦孩子认识到“现在做不好的事情,不代表永远做不好”;
一旦孩子理解了“努力能让自己变得更强,练习能让自己做得更好”;
Ta们对失败和困难的恐惧,也会大大减轻。
02 家长“相信”带来的焦虑
优秀的家长,会无条件相信自己的孩子。
于是我们常常用最善意的语气,说着暗含压力的话:
“这考试很简单,你肯定能考好!”
“你这么聪明,这点小事不算啥!”
“你是最棒的,妈妈/爸爸相信你!”
可话到了孩子耳中,有时就成了一种过高的期待,演变成一种负担,ta们听到的可能是另一种声音:
“如果我做不好,就是辜负了你。”
这种看似温柔的期待,反而让孩子心里背上了“必须成功”的包袱。
我们以为是在帮孩子建立自信,结果却无意间绑架了ta们的勇气。
于是,ta们在每一次尝试前,都会先问自己:
“如果我失败了,会不会让你失望?”
当孩子误会了父母的初心,会加重对结果和成败的看重,进而强化对失败的恐惧。
这不是鼓励的力量,而是一种隐形的压力。
这样的孩子往往会有“完美主义”倾向,秉持一种 “非黑即白” 的思维模式,认为事情要么做到极致完美,否则就是失败。
这种思维方式,会让ta们在面对事情时,不肯接纳那个即使拼尽全力,也没能做好的自己。
若是做不到最好,动手做也就失去了意义,那就更没有必要开始,实现了完美闭环。
而且话语中暗含的“结果导向”意味,会让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在事情结果上,只注重成败与否,而非自己的经验与收获。
当孩子秉持着“唯结果论”,而不是用开放的心态练习“如何解决问题”,就更容易引发焦虑和自我怀疑。
03三步帮孩子远离“怕失败”
1. 接纳失败,重塑认知
身为家长,我们首先要明白,失败最可怕的一点,就是把失败当成一个结局。
但其实,失败本该是一个开始,一个总结经验的开始,一个让自己成长的开始,一个迈向成功的开始。
当我们可以去总结失败的经验,来指导我们调整自己的行为,那失败本身不仅不可怕,反而是会比成功更值得珍视的“宝藏”。
当孩子能真正看到失败的价值之时,ta就再也不可能会害怕失败。
“失败是成功之母”,是我们从小学到的一句话,可又有多少人在面对失败时,能够想起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可以告诉孩子:失败并非对你的否认,而是一种“提示”——哪里做的不够好,哪里还可以改进,这是游戏给出的通关指南,而非让你放弃的结算画面。
2. 分解任务累积自信
聪明的孩子往往习惯“一步到位”,于是一旦遇到难题就容易挫败。
要知道孩子的自信心是怎么来的?是从一次次“做成”中长出来的。
根据之前提到的分区理论,最适合人的成长的难度是在。
我们可以帮ta们把目标拆解成更小的步骤:
先完成这两道题,再休息五分钟。
先练习一分钟发言,不需要一口气讲完。
通过降低初始难度,给孩子一个启动的能量,让孩子在“完成感”中积累信心。
当孩子在小目标中获得“我能做到”的体验,自信心就会自然生长。
3. 把“聪明”改成“努力”
少夸“你真聪明”,多夸“你很专注”“你有毅力”。
聪明是一种天赋,而敢于失败,才是一种智慧。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更容易坚持的是被肯定的努力,而不是被夸大的天赋。
强调努力而非天赋,避免“你真聪明”,改为“你花时间练习,所以进步了”。
强调过程而非结果,去表扬具体努力,“你刚才专注了20分钟,很有毅力”。
德韦克 “成长型思维” 理论指出,将成功归因于努力而非天赋,能显著提升抗挫能力。
当孩子把成功归因于“努力”,失败也就不再是“否定自己”,而是“还需要再试一次”。
孩子的怕失败,其实是家长的一面镜子:照出我们成人对“完美”的执念,对“优秀”的过度崇拜。
我们希望孩子勇敢,可我们自己能不能接受“不完美”?
我们希望孩子面对挫折不退缩,可我们自己面对ta的错误时,有没有笑着接纳?
当家长开始松动“非赢不可”的信念,孩子的世界也会变得宽阔。
毕竟,成长最美好的样子,不是“永远第一”,而是“愿意继续尝试”。
愿我们都能在理解中温柔地陪伴,让孩子在一次次的跌倒与再起中,真正学会勇气。
感谢与「行者马生」的遇见
育儿即是修炼,大道理别只顾看,也要记得去实践
【点赞】【转发】【在看】,
让更多人了解到你的态度和观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