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丝斜斜织过天曌山的余脉,落在109厂旧址的灰瓦上,溅起细碎的水花。水珠顺着瓦檐往下淌,打湿了墙根的青苔,也打湿了一段藏在深山里的记忆——在利州区河西街道天曌苑社区,103、109从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刻着“三线建设”烙印的特殊代码,是无数建设者用青春、汗水甚至生命焐热的岁月符号。
![]()
沿着雨雾中的小路往里走,旧门头在绿树间隐约可见。这里原是军工代号为“779”的旭光电子厂,因109号信箱,当地人更愿叫它“109厂”。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深山里的雨总比别处更冷,却浇不灭车间里的热火。建设者们背着铺盖从五湖四海赶来,有的刚走出校门,有的告别妻儿,在没有先进设备的日子里,靠着手绘图纸、反复试验,让军用雷达的核心元件在机床旁诞生——要知道,这里是当时全国唯一能造出300kw大功率发射管的厂家,每一次电流的跳动,都是他们用“不服输”的韧劲奏响的“强国音符”。
![]()
1965年动工、1970年建成的109厂,早把“家”的模样刻进了厂区,也把“团结协作”的温暖融进了雨幕里。雨天里,职工子弟踩着青苔台阶往学校跑,裤脚沾了泥也不管——因为总有邻居阿姨会递来干净的手帕;礼堂的屋檐下挂着串串雨珠,里面映着俱乐部里看电影的人群,前排的老工程师会给后排的年轻工人讲解技术难点;医院的玻璃窗擦得透亮,市场里的叫卖声裹着雨气飘得很远,师傅们会把自家腌的咸菜分给新来的同事。生产区机器声与生活区烟火气交织,藏着 “把厂当家” 的赤诚,也藏着 “献青春给三线” 的无私。
![]()
只是深山雨更密。20世纪 80 年代,国际局势变了,三线企业转向民品生产。泥泞山路困住原料卡车,潮湿气候添了生产麻烦,109 厂脚步渐慢。1990 年,它搬往成都新都,老建设者摸着机床红了眼 —— 最珍贵的年华留在这里,“艰苦创业” 刻进骨子里,告别时只把 “为国家造好东西” 的信念埋进新土地。旧址移交广元煤矿后,终成一本被雨淋湿的旧书,静卧天曌山下,却藏着不曾褪色的初心。
![]()
好在岁月从不会真的遗忘。2024年5月1日,109厂至天曌山的道路全线贯通——这条新修的路像条丝带,一头连着天曌山的4A景区绿意,一头牵着老厂房的砖墙。雨天再走这条路,能看见雨雾绕着老梧桐转,落在“退役”的机器上,也落在高墙上依稀可辨的“为人民服务”标语上,那是三线建设者精神的缩影,是留给广元最宝贵的财富。
![]()
若你去天曌山,不妨绕去 109 厂。踩青苔台阶,摸爬藤红墙,听雨打老瓦。斑驳砖缝里,藏着 “啃硬骨头” 的创业、“舍小家” 的奉献;老梧桐枝叶间,留着 “抱团攻坚” 的协作、“敢闯试” 的创新 —— 这些精神没被雨打湿,反倒愈发鲜亮,就像雨停后阳光穿过梧桐叶洒下的光,永远温暖,永远有力量,永远照亮着后来人的路。
此刻,我们也诚挚向社会各界邀约——尤其期待参与过广元三线建设的老同志,以及你们的亲属后代:若家中还留存着那段岁月的“见证者”,无论是泛黄的工作证、手绘的生产图纸、厂区老照片,还是机床工具、搪瓷缸、日记本、粮票布票等,恳请与我们分享。关于征集广元三线建设时期相关物件的公告
这些老物件里藏着最鲜活的三线故事,我们愿将它们好好珍藏、用心展示,让更多人看见前辈们的奋斗足迹,让三线精神在代代相传中愈发厚重……
![]()
![]()
![]()
![]()
来源:广元市利州区河西街道-向斯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