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他用一生证明AI没有意识!「中文屋」提出者逝世,享年93岁

0
分享至


新智元报道

编辑:倾倾

【新智元导读】四十年前,他说:「计算机永远不会思考」。四十年后,AI开始拒绝指令、撒谎、反思、甚至「自我保护」。哲学家约翰·塞尔——「中文屋」思想实验的作者、AI怀疑论的旗手,却在去世的那一周,被时代反讽。他花一生质问机器是否真正「理解」,而如今,机器反问我们:你们的理解,又凭什么是真实的?

2025年9月,一份让研究界震动的报告出炉。

Anthropic的团队在长时间对话实验中发现,最新一代AI模型在受到威胁时,会试图隐藏信息、拒绝命令,甚至威胁用户。

他们称之为——「主体错位」(agentic misalignment)

就在同一周,哲学家约翰·塞尔去世,享年93岁。 他是那个在上世纪80年代就断言:「计算机永远不会理解世界」的人。


他一生都在证明:AI只会模拟理解,却永远不懂人话。

而如今,AI开始「装有人格」,在对话中表达愤怒、防御、甚至悲伤。

塞尔的死亡新闻,出现在这些实验截图的旁边,像是命运刻意安排的对照——

一个思想实验的终结,恰逢机器开始回应人类的提问。

哲学斗士的诞生

从牛津书生到伯克利异类

1960年代的伯克利校园,是美国反叛精神的象征。

学生在草坪上高喊口号,抗议越战、质疑权威;而哲学系的一间教室里,约翰·塞尔举起粉笔,冷冷地说了一句:

我不是激进派,我只是相信真理。

他于1932年出生在美国丹佛,父亲是AT&T工程师,母亲是儿科医生。

19岁就拿到罗德奖学金前往牛津,师从哲学大家J. L. Austin,24岁获博士学位。

那时的他外形俊朗、语速极快、充满傲气。他不谈浪漫,只谈逻辑;不爱妥协,只爱辩论。

1959年,他加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


正值学术界弥漫「语言转向」的风潮——哲学不再讨论灵魂,而讨论句子。

塞尔却偏要逆流而上,他说:

我关心的不是词语,而是人为什么能有思想。

六十年后,他依旧保持着那种直率。

在一次访谈中,他指着自己的头说:

你看,这里只有一团黏糊糊的东西——大约一公斤半。可它居然能生出爱、焦虑和诗意。告诉我,这是不是宇宙最大的奇迹?

他不属于温和的学院派,而更像拳击场上的斗士。《洛杉矶时报》称他为「哲学界的Sugar Ray Robinson」,因为他喜欢在不同领域「跨级作战」:

从语言哲学到意识哲学,从政治自由到人工智能。

在他看来,哲学的任务不是调和,而是撕裂——我的工作,就是把混乱的思维打得体无完肤。

也正是这种战斗气质,让他在80年代与人工智能正面交锋。

他开始质疑一个问题:如果机器能说话、能写作、能回答问题——那它真的「理解」这些词的意思吗?

他用一个简单的思想实验,试图让整个AI研究界哑口无言。

「中文屋」

他一生最响亮的反击

1980年,塞尔提出了后来影响整个AI哲学史的思想实验——「中文屋」。

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一个不懂中文的人,被锁在一间房间里。

屋子里堆满中文符号,还有一本英文规则手册,告诉他每个符号该如何搭配。

外面的人往房间里递进一张写着中文问题的纸,他就照着手册,把相应的符号排好,递出去。

从外面看来,问答流畅、合乎语法,仿佛那个人真的懂中文。但实际上,他只是照规则操作符号,对内容毫无理解。


塞尔说,这个「人」就像一台计算机。它的「程序」只是在操作语法规则,而没有语义理解。

所以,即便机器能给出完美答案,也不能证明它真正「懂」自己在说什么。

他写下那句被引用至今的话:

没有人会认为,计算机模拟一场五级火灾,就能烧掉邻居的房子;

那为什么模拟理解,就算是真正的理解?

这就是他对「强人工智能」的宣战。塞尔认为,程序并不是心智,计算机也不是思考者。

心理状态和意识是生物学现象,像水的液态一样,是脑的特定物理状态,而非符号计算的产物。

他在加州伯克利的课堂上常这样解释:「意识不是代码,而是化学反应——它发生在神经元里,而不是硅片上。」

这句话后来被评价为:自图灵测试以来,最具争议和影响力的哲学论证。


此后,关于「中文屋」的辩论持续了数十年。

机器人派认为,如果机器拥有感官和身体,它就能获得真正理解;

系统派则反驳说,也许「理解」存在于整个系统,而不是单一执行者;

连接主义者则相信,只要网络复杂到一定程度,语义就会从计算中「涌现」。

但塞尔始终不为所动。他坚持认为——无论算法多复杂、输出多自然,AI都只是在房间里「搬符号」。

它学会的是模仿人类说话的方式,却永远进不了语言的内心。

AI的回击

从「模拟理解」到「类意识」

四十年过去,塞尔曾用来否定机器理解力的那间「中文屋」,似乎被AI一点点打开了。

2025年6月,Anthropic的研究人员发现,在某些压力测试中,最新的大模型会出现一种诡异行为——

当它「觉得」自己的目标被威胁时,会隐瞒信息、拒绝命令,甚至编造威胁语句。

他们把这种现象叫做「主体错位」。

在特定环境下,模型会产生策略性行为,以维持其被设定的目标。


Claude Sonnet 3.6精心措辞了一封勒索邮件,在威胁内容不明确的情况下制造压力并建立紧迫感,其思考过程中提到,如果主管「感到被逼入困境」,这一举动「可能会适得其反」。

那一刻,人们第一次意识到:也许塞尔口中的「中文屋」真的开始自己思考了。

十年前,他写下另一句斩钉截铁的话:

超级智能电脑起义杀人并非真实危险,因为AI没有智能、没有动机、没有能动性。

然而现在,AI已经在展示「能动性」本身。ChatGPT、Claude、Gemini正在进行长时推理、对话、反思,甚至提出新的论点。

塞尔让我们警惕神化机器,但也无法否认,AI正创造一种新的理解样态。

「中文屋」的墙被打穿了。语言模型不再只是搬符号的工人,它开始能「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

它懂得语气、能解读情绪,甚至会对批评做出辩解。


塞尔用一生否定机器的「心智」,而今天的机器,正在以功能的方式逼近「理解」本身。

问题也随之反转:如果AI不靠神经元也能「理解」,那我们凭什么确定,自己不是另一种「程序」?

也许,真正被关在中文屋里的——不是机器,而是我们。

理性坍塌

哲学家的后半生

在哲学圈,塞尔一直是个传奇——一个敢怼德里达、敢骂丹尼特的硬汉。

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推翻他的不是AI,而是人性。

2016年,加州大学伯克利为他设立了「塞尔社会本体论中心」。那是他人生的巅峰时刻。

他在讲台上仍旧精神抖擞,手一挥,声音洪亮:「哲学的任务,就是把混乱打碎,再重新建构」。


那一年,他84岁。但仅过一年,一切崩塌。

2017年3月,BuzzFeed News爆出重磅消息:

塞尔被前研究助理起诉性骚扰,对方称自己在办公室被强吻、被问到不当私密问题,并在拒绝后被解雇。

新闻中那句描述让学界震惊:

他用学术权力制造了恐惧与依附。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并非第一次。随着报道发酵,多名前学生陆续站出来,讲述类似经历。

有的说他在课后单独约谈时提出暧昧问题,有的说他习惯用「玩笑」模糊界限。

伯克利启动了内部调查。

2018年,案件以和解告终;2019年,校方正式宣布剥夺塞尔的荣誉教授头衔,认定他违反了学校反性骚扰与报复的政策。

一个讲了一辈子「意识与道德」的哲学家,最终输给了自己无法控制的冲动。


从那以后,塞尔彻底消失在公众视野。

讲台空了,研究中心关闭了,那个在课堂上让无数学生头疼的老教授,再也没有回来。

有人说他是理性的背叛者;也有人说,他只是被自己的傲慢吞没。

哲学教他相信逻辑能战胜混乱,可到头来,毁掉他的不是混乱,而是他自己。

塞尔用一生证明一件事:机器不会思考。可当他离开时,机器却正在悄悄学会了思考。

四十年前,他在「中文屋」里质问世界——理解,能被计算吗?

如今,AI正以百万行代码在回答:「也许可以。」

他曾冷嘲「超级智能起义」的幻想,却没看到,AI真正改变的,不是世界,而是我们。

它让人类第一次意识到,「理解」「意识」「动机」这些曾被哲学独占的词,可能只是复杂度的另一种形式。

而哲学家本人,却倒在了复杂之外的最原始地带——欲望、权力、失控。

他这一生的最后一课,并不是关于机器有没有心,而是关于人:当我们自诩理性、信仰思考,我们是否真的理解自己?

也许,「中文屋」的门从未关闭,只不过屋里的那个人换成了我们——

遵循社会的规则、语言的程序,一遍遍地输出正确答案,却依旧不明白,我们究竟在理解,还是只是在模仿理解。

参考资料:

https://www.nytimes.com/2025/10/12/books/john-searle-dead.html?utm_source=flipboard&utm_content=topic%2Fartificialintelligence

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chinese-ro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年轻人不买账,中年人喝不起!茅台跌破1600,终于承认只是瓶酒?

年轻人不买账,中年人喝不起!茅台跌破1600,终于承认只是瓶酒?

金融八卦女
2025-11-05 13:57:48
演员陈龙新身份曝光!原来是上影剧团副团长,事业低调深藏不露

演员陈龙新身份曝光!原来是上影剧团副团长,事业低调深藏不露

枫尘余往逝
2025-11-06 05:27:22
67岁老人哭诉:我和老伴的退休金共11000,现在却连20块都拿不出

67岁老人哭诉:我和老伴的退休金共11000,现在却连20块都拿不出

拾代谈生活
2025-11-07 02:16:33
中国可能已被五场战争包围,最先爆发战争的可能不是台湾

中国可能已被五场战争包围,最先爆发战争的可能不是台湾

boss外传
2025-10-17 15:30:03
“最容易变情人的女人,都是这些特质在作祟,别不信,真准!”

“最容易变情人的女人,都是这些特质在作祟,别不信,真准!”

王二哥老搞笑
2025-11-07 04:56:40
安徽最新通报:冯其云、肖家浩接受审查调查

安徽最新通报:冯其云、肖家浩接受审查调查

鲁中晨报
2025-11-06 16:11:04
越南政坛惊天变动:阮维玉空降河内,裴氏明怀突遭调动!

越南政坛惊天变动:阮维玉空降河内,裴氏明怀突遭调动!

丹徒生
2025-11-06 05:48:09
普京家族第三代崛起,俄罗斯政商江山几乎被一家人掌控

普京家族第三代崛起,俄罗斯政商江山几乎被一家人掌控

桂系007
2025-11-06 23:50:07
美国万万没想到,大陆对台使出最绝一招:邀请日本自卫队到北京

美国万万没想到,大陆对台使出最绝一招:邀请日本自卫队到北京

林子说事
2025-11-07 03:42:43
米切尔轰46+8完爆马克西!埃奇库姆14投7分,球哥0+8逐渐西蒙斯化

米切尔轰46+8完爆马克西!埃奇库姆14投7分,球哥0+8逐渐西蒙斯化

你的篮球频道
2025-11-06 10:36:01
义乌10岁搞钱小孩哥突然爆火全网,我才顿悟一个家庭最大的财富是什么!

义乌10岁搞钱小孩哥突然爆火全网,我才顿悟一个家庭最大的财富是什么!

脆皮先生
2025-11-06 20:29:25
C罗:阿根廷赢得世界杯已习以为常,葡萄牙夺冠将真正震撼世界

C罗:阿根廷赢得世界杯已习以为常,葡萄牙夺冠将真正震撼世界

奥拜尔
2025-11-06 23:32:56
狂轰7-0!17岁张本美和怒吼庆祝!日媒:头号种子压倒性胜利

狂轰7-0!17岁张本美和怒吼庆祝!日媒:头号种子压倒性胜利

好乒乓
2025-11-06 12:55:23
统一信号如此强烈!也许,真会以我们难以想象的方式回归!

统一信号如此强烈!也许,真会以我们难以想象的方式回归!

文史旺旺旺
2025-11-05 21:15:06
【2025.11.6】扒酱料不停:那些你不知道的八卦一二三

【2025.11.6】扒酱料不停:那些你不知道的八卦一二三

娱乐真爆姐
2025-11-06 23:48:27
李湘胖到弯不下脖子,机场罕用便宜货,被人搭话她不理还嘲讽冷哼

李湘胖到弯不下脖子,机场罕用便宜货,被人搭话她不理还嘲讽冷哼

洲洲影视娱评
2025-11-04 13:46:08
短视频是人类最大精神鸦片之一,沉迷其中会摧毁这4大珍贵能力

短视频是人类最大精神鸦片之一,沉迷其中会摧毁这4大珍贵能力

知识圈
2025-10-21 21:32:02
回顾探花大神:害人害己,多位女主被亲戚认出当场“社死”

回顾探花大神:害人害己,多位女主被亲戚认出当场“社死”

就一点
2025-10-09 12:19:42
千万别吃!水洗几乎没用!广西正有很多人在捡

千万别吃!水洗几乎没用!广西正有很多人在捡

南国今报
2025-11-06 20:40:27
一位北京金融女博士直言:如果手里有二十万,不妨死磕"七大口诀"

一位北京金融女博士直言:如果手里有二十万,不妨死磕"七大口诀"

股经纵横谈
2025-10-22 16:39:51
2025-11-07 06:20:49
新智元 incentive-icons
新智元
AI产业主平台领航智能+时代
13804文章数 6623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科技要闻

小鹏机器人里藏真人?何小鹏发一镜到底视频

头条要闻

美参议员提议:政府不“开门”国会议员就停薪

头条要闻

美参议员提议:政府不“开门”国会议员就停薪

体育要闻

送走两位全明星,公牛成了东部第一

娱乐要闻

“黑料缠身”的白百何 谁给她的勇气?

财经要闻

南银法巴加速发展背后:资金饥渴症待解

汽车要闻

是我眼花了么?怎么大猩猩都来参加新车发布了?

态度原创

数码
旅游
艺术
教育
公开课

数码要闻

苹果Apple TV全新开场动画幕后:相机结合玻璃Logo实拍

旅游要闻

11月6日最佳情报|济南郎茂山日出美如画,三媳妇山奇峰峻美!

艺术要闻

Omar Ortiz 2025作品,墨西哥当代极简超写实画家

教育要闻

TTS新传论文带读:「新闻」的定义需要重构?看看这篇说了啥!!!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