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共读
⬆️点击查看⬆️
26期春夏季招募,即将满员
相关付费文章:
热门专栏:
![]()
安东尼·戈特利布(Anthony Gottlieb)简洁的新作着重刻画了这位哲学家永不停歇、充满矛盾的思想与维也纳的家庭背景。
![]()
“以思考为业者的自传,理应是对其思想的记述。”英国哲学家罗宾·柯林伍德在其著名的“不涉及私事”的回忆录序言中如此写道。对于奉行柯林伍德这一格言的传记作者而言,奥地利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是个棘手的案例。
1921年出版的简短《逻辑哲学论(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既包含令人望而生畏的专门术语,又蕴含晦涩难懂的神秘主义,这几乎是他生前发表的唯一著作。关于他的其他许多方面,他富有的家庭、复杂的性取向、强烈的个性,都带有传奇色彩,通过他1951年去世后流传开来的数千则轶事广为传播。
![]()
然而,关于他的文献记录从未中断出版。曾经的手稿和信件细流,如今已汇成洪流。已有四部详实的传记问世,外加足以装满一个小型图书馆的评论著作。还有空间容纳另一部吗?
安东尼·戈特利布这部简洁的新传记并未试图重复已有的内容。寻求哲学导读的读者早已有多种选择。
相反,曾担任《经济学人》执行主编并著有另两本哲学著作的戈特利布,旨在撰写一部更具人性的传记,将思想坚定地置于其应有的位置。他简洁地描绘了维特根斯坦成长的维也纳世纪末的艺术世界,那是一个被奢华与高雅文化环绕的环境。戈特利布并未迎合猎奇心理,而是揭示了维特根斯坦与他四个兄弟共有的受困扰灵魂,他的三个兄弟均自杀身亡。
戈特利布以粗线条勾勒了这位哲学家的思想发展。维特根斯坦早期对工程学的兴趣迅速转变为对数学基础的痴迷。他不知怎地说服了该领域的世界顶尖权威伯特兰·罗素认真对待他。
罗素为这位年轻的奥地利人铺平了通往剑桥大学的道路,并一直支持他,尽管他意识到维特根斯坦永远不会安于做门徒,更不用说做思想继承人了。
维特根斯坦永不停歇、变化多端,他不仅否定了自己的导师,也否定了自己早期著作中的一些核心主张,践行着他将哲学视为一种活动而非一套学说的理念。这一愿景最终凝结为一本在他去世后才于1953年出版的著作:《哲学研究(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
他的早期工作关乎意义与无意义之间的区分,关乎可言说之物与语言界限之外之物。他的后期工作较少关注不可言说之物,而更关注作为人类实践的语言以及词语在其日常(而非哲学)使用语境中的意义。
戈特利布的这本书是耶鲁大学“犹太人生平(Jewish Lives)”系列中的一部。但是,维特根斯坦,这个出生在一个戈特利布笔下“其真正的宗教是德国音乐”、被高度同化的家庭之人,是否适合与迈蒙尼德、果尔达·梅厄和梅尔·布鲁克斯并列于此系列中呢?
这个问题引出了一段坦白。
1936年,维特根斯坦在给朋友的信中承认了一个老旧的谎言:他曾声称自己“四分之一是犹太人血统,四分之三是雅利安人血统,而事实恰恰相反。这个怯懦的谎言让我背负了很长时间。”
若不是戈特利布指出的背景,这种坦白的认真劲儿几乎显得有些滑稽:这封信写于纽伦堡种族法颁布一年之后,该法律规定“拥有至少四分之三犹太人血统者即被视为犹太人”。
注:1939年,维特根斯坦获得了英国国籍,他在维也纳的家人则利用财富“购买了‘混血儿’身份”,从而得以豁免于纽伦堡法。
维特根斯坦极为沉溺于这类自责。
若非关乎其犹太身份,便是关于他曾(令人难以置信地)在奥地利乡村任教时粗暴对待学童的经历。或是关于他作为一战士兵时,曾因害怕而未能执行一项命令,甚至如他的日记所揭示的,关于他偶尔手淫的事。
戈特利布记述道,一位厌烦了的朋友沮丧地喊道:“到底怎么了?你想变得完美吗?”据说维特根斯坦回答说:“我当然想变得完美。”这个“当然”最具揭示性,仿佛他想说:很明显,难道不是每个人都想吗?维特根斯坦无法想象一个人能完全安于自身的缺点。
寻求更全面了解其思想及背景的读者,必须转向雷·蒙克1990年出版的传记,该书在背景、阐述和轶事之间仍保持着最佳平衡。
但戈特利布这部更具选择性的著作,恰恰因为它不求面面俱到,反而照亮了它所触及的每一个方面:维特根斯坦的躁动不安、他矛盾的犹太身份以及尽管他在英国多年,他本质上仍是维也纳人。
戈特利布并不完全认同维特根斯坦的自我评价。
无论这位哲学家本人曾如何郑重宣告,他的工作“并非传统哲学思考的终结,而是对其极具个人色彩的延续”。通过向我们展示这位哲学家的塑造既源于“维特根斯坦宫”(当地对其家族奢华联排别墅的称呼)的音乐沙龙,也源于剑桥的逻辑学,戈特利布为将这个最不情愿拥有犹太身份的人纳入“犹太人生平”系列提供了一个低调的理由,这是一个终其一生既在否认又在坦白其出身遗产,也几乎无法完全摆脱他已然离开的维也纳的人。
如同其传主后期的哲学,这本书并非通过雄心勃勃的系统性论断,而是通过对细节的仔细关注来寻求清晰度,在这些细节中,我们窥见的不仅是一个更具犹太性的维特根斯坦,更是一个更具人性的维特根斯坦。
作者:Nikhil Krishnan
编译:阿洛
来源:纽约时报
文章内容仅供个人阅
读、交流
不代表平台立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