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带孩子查视力,你是不是也只关心一个数:“度数涨了吗?”
其实,在眼科医生眼里,有一个更早、更准、更根本的指标,它就是「眼轴长度」。
![]()
度数只是“结果”,眼轴才是“根源”
我们可以把眼睛比作一台相机:
角膜和晶状体=镜头
视网膜=底片
而近视的根本问题,往往不在“镜头”,而在“机身”太长——也就是「眼轴」变长了。眼轴过长,光线焦点就落在视网膜前面,看远处就模糊了。
所以,度数只是结果,眼轴长度才是导致近视的“真凶”。
为什么说测眼轴比测度数更重要?
⭐更早预警:
在孩子视力还未下降、验光度数还是“0”的时候,眼轴可能已经在悄悄增长了。定期监测眼轴,可以更早地发现近视的苗头,为我们赢得宝贵的干预时间。
![]()
⭐更客观精准
孩子的调节力非常强,验光时如果紧张或疲劳,可能会导致度数测量不准(俗称“假性近视”)。而眼轴测量是一项客观的生物学数据,像量身高一样精准,不受孩子主观意识和疲劳状态的影响。
⭐评估防控效果的“金标准”
很多家长在给孩子使用了防控手段(如角膜塑形镜、低浓度阿托品等)后,发现度数没涨就松了一口气。但实际上,眼轴可能还在增长!度数稳定有时是镜片调整带来的“假象”。只有眼轴的增长速度减缓了,才说明我们的防控真正起到了延缓“机身”变长的作用,这才是治本。
多长的眼轴算正常?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婴儿出生时眼轴较短,约为16毫米。随着年龄增长,眼球不断发育,眼轴也逐渐变长,到成年人时,眼轴长度一般稳定在23-24毫米左右。
通常来说,眼轴每增长1毫米,近视度数大约会增加250-300度。但这并非绝对,需要结合角膜曲率等数据综合判断。
对于儿童青少年,我们更关注的是“增长速度”。研究表明,每年眼轴增长控制在0.2毫米以内,是相对理想的近视防控效果。眼科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基线数据,制定个性化的眼轴增长控制目标。
如何监控眼轴生长?
1)建立「屈光发育档案」,提前介入近视防控
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孩子在8岁前会有一个眼轴快速增长的过程,所以,如果能提前发现“增长”,就能尽早采取相关的防控手段,帮助孩子放缓近视速度。
通过眼轴及身高发育的记录,及时了解孩子眼轴增加的快慢,并在早期采取相应措施。
2)根据眼轴生长速度,监控近视控制手段效果
通过「屈光发育档案」,结合眼轴生长曲线和个体生长发育曲线,来了解孩子当下眼轴增长的实际情况。
当发现,眼轴增速较快时,可以提前使用有效的近视控制手段,像是验配离焦框架镜,OK镜或是搭配使用低浓度阿托品等手段,同时观察并调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