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半,海口的充电站里,老张在驾驶座上勉强眯了一会儿,等待清晨的第一波订单。他的手机屏幕记录着昨天的战绩:工作13小时,到手273元。
“跑网约车就像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挤破头要进来。”一位在深圳跑了三年网约车的王师傅苦笑道。
最新数据显示,全国网约车日活跃司机已达800万,而疫情前这个数字仅为300万左右。与此同时,多地交通部门纷纷发布风险提示,警告市场已饱和。
![]()
一面是“跑车不挣钱”的呼声,一面是从业人数的持续增长,这种矛盾背后的真相,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
01 市场真相,网约车行业已经“红得发紫”
如果你所在的城市没有堵车,那很可能是在深夜——或者网约车司机们都已经回家休息了,因为接不到足够的订单。
市场的饱和信号已经再明显不过。在赣州,2025年第三季度网约车运输证数量减少了77张,持证驾驶员减少了69人。这不是个例。
深圳,这座充满机会的一线城市,2025年上半年就新增了近2万名网约车驾驶员。与此同时,该市却有35%的网约车每天订单不足10单。
![]()
海口的情况更不容乐观,一辆车要分给1.6个司机抢单,高达68.5%的司机每天接不到11单。
收入如何?让我们算一笔明白账。
在赣州,网约车订单收入约为22-25元/小时,单车日均收入约250元。深圳数据显示,日均订单量≥10单的网约车,扣除成本后到手实际收入约200元。
![]()
这意味着,即使全月无休,月收入也仅在6000元左右——在深圳这样的高消费城市,这仅能“维持基本的生活”。
02 残酷对比,表面光鲜实则辛酸
“月入过万”曾是许多人涌入这个行业的梦想,然而现实却骨感得令人心碎。
海口司机老张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早上5点半起床,抢便宜电充电,然后开始长达13小时的工作。扣除租车、电费、平台抽成后,时薪仅5.38到11.54元——比当地17.9元的小时最低工资还要低。
“有次车胎扎了,补胎花80块,我愣是连着两天没敢吃午饭。”老张的这句话,道出了多少司机的心酸。
相比之下,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网约车司机月均收入7623元,在六类蓝领职业中排名第二。
但这一数据很可能是司机们的毛收入,并未扣除运营成本。
实际在深圳,日均订单≥10单的网约车,司机扣除成本后实际到手约200元/天,全月无休月收入约6000元,远低于深圳市私营企业月平均工资7934.75元。
更关键的是,他们还没有“五险一金”等任何社保福利。
03 扎心真相,三大原因驱动“飞蛾扑火”
明知收入微薄,为何还有这么多人选择网约车?背后有三大扎心原因。
第一,就业门槛低,是无数人的“救命稻草”。
今年38岁的李师傅7月刚入行,之前开餐馆亏了十几万。“找工作要么要学历要么要技术,最后只能租辆车跑网约车。”
![]()
网约车成为了就业市场的缓冲带,接收着从各行各业溢出的劳动力。数据显示,网约车司机平均年龄约39.8岁,呈现“中年化”特征,恰恰反映了这个群体在就业市场上面临的困境。
第二,时间自由,不用看老板脸色。
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网约车司机的工作满意度较高,75.7% 的受访司机表示愿意继续从事该职业。
工作自主性强、弹性工作时间、安全作业环境和即时结算是主要原因。对于习惯了工厂流水线严格管理的劳动者来说,这种自由无比珍贵。
第三,即时结算,满足养家糊口的迫切需求。
“一天干12小时,一个月能还几千块,虽然慢,但总比没收入强。”李师傅的话代表了众多司机的想法。
![]()
在收入不稳的情况下,每日能看到现金流入,哪怕是微薄的,也能提供一种心理安全感。特别是对于有家庭负担的中年人,这种即时回报尤为重要。
在深圳开了四年网约车的陈师傅,车前台子上一直放着他孩子的照片。
“我也想找份体面工作,但这个岁数,哪还有得挑?跑车至少能让我在孩子需要时,立马放下方向盘去照顾他。”
网约车这个行业,如同一面镜子,反射出当下就业市场的无奈与韧性。司机们手握方向盘,追寻的不仅是前方的道路,更是生活的尊严与希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