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是世界脑膜炎日,疾病日主题是“团结一致,战胜脑膜炎”。 为应对脑膜炎带来的全球健康威胁,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起了“2030年战胜脑膜炎”的全球倡议,旨在通过加强预防、诊断和治疗,大幅减少脑膜炎的发病与死亡。
然而,当整个社会的疫苗防护焦点集中于婴幼儿时,一个数量累计高达近千万、且仍在增长的“隐形”群体,却长期暴露在巨大的脑膜炎感染风险之下。他们不是传统的传染病患者,而是因治疗肾病、罕见病等疾病,免疫系统变得脆弱的特殊人群。
![]()
要救命药更要保命针:治疗背后的感染隐忧
当前,不少人对于流脑疾病的认知还停留在婴幼儿出生接种的必打的那针疫苗阶段。事实上,除了婴幼儿,我们身边还有不少人同样面临流脑疾病的威胁。
“在本品首次给药前至少2周,一定要完成脑膜炎球菌疫苗的接种。”这并非来自疾控的流行提示,而是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患者李丽(化名)在接受治疗前,医生按照产品说明书下达的“硬性要求”。
“医生告诉我,流脑疫苗是‘保命针’。”李丽回忆道。她所患的PNH(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疾病,在我国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一。其治疗药物能精准抑制异常补体,却像一把“双刃剑”,也削弱了她抵御脑膜炎等严重感染的能力。因此,接种疫苗成为用药前不可或缺的安全前提。
李丽并非个例,国内获批用于治疗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和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aHUS)等多种疾病的创新药物说明书中,均明确注明“治疗前需提前2周完成流脑疫苗接种”这一风险提示。
为什么会有这一风险提示,源于近年来医学界对补体认识的不断加深。针对补体抑制剂的开发已成为肾脏病等罕见病领域内新的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外已获批的常见补体治疗疾病就有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PNH)、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综合征(aHUS)、全身性重症肌无力(gMG)、视神经脊髓炎谱系障碍(NMOSD)等适应症。研究表明,补体系统受到抑制时,会导致脑膜炎球菌感染风险增加。因此在使用补体抑制剂治疗前,患者需接种覆盖常见致病血清群的脑膜炎球菌疫苗,以降低感染风险。
![]()
△图: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发病率和死亡率周报》
与其他感染性疾病不同,流脑的发病速度和进展速度很快,一旦感染,病情往往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恶化,甚至可能在发病后24小时内就进展至死亡。即使接受治疗的幸存者中,仍然会有12%-20%的患者也会出现瘫痪、耳聋、精神障碍、截肢等严重后遗症。
资料显示,使用补体抑制剂治疗,会使患者感染脑膜炎球菌的风险增加1000至2000倍。2008-2016年,美国就报告了16例接受补体C5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发生脑膜炎球菌感染的事件,其中11例由未分群Nm感染,有14例有记录至少接种过1剂脑膜炎疫苗2,风险不容小觑。因此,对于使用补体抑制剂的患者来说,接种脑膜炎球菌疫苗的选择至关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命安全。目前,欧美各相关指南共识均建议补体相关性肾病人群在使用补体抑制剂前,应接种脑膜炎球菌疫苗。
除此之外,补体系统异常激活还参与多种疾病进程。比如,IgA肾病、全身型重症肌无力(gMG)、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等,若治疗方案涉及使用补体抑制剂、B细胞清除剂等强效免疫抑制剂,或患者存在脾功能缺失,国内外权威诊疗指南普遍建议将接种流脑疫苗作为标准预防措施。
一个令人忧心的现实是,在中国,仅IgA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相关患者群体的人数规模已有近千万之多。他们散落在各个专科病房,虽然首要身份是慢性病患者,却共同面临着脑膜炎球菌这一潜在的致命威胁。因此,无论是对于医生还是患者,提升对这类特殊人群感染风险的认知,是实现有效防护的关键一步。
防护断层:“短期盾牌”难抵“终身战役”
脑膜炎是常见的、严重的颅内感染性疾病,据脑膜炎组织联盟官网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超过250万例脑膜炎病例,每10人中就有1人死于脑膜炎,且每5名脑膜炎幸存者中就有1人终身残疾,包括听力损失、脑损伤、肢体缺失和癫痫。总而言之,一旦患流脑,患者留有残疾或死亡的风险都是较高的,对于患者及其家庭都可能意味着巨大的健康和经济代价。
接种流脑疫苗,是当前这群罕见病人群抵御脑膜炎球菌的最经济有效的方式。我国目前已上市的流脑疫苗主要有A群流脑多糖疫苗、A+C群流脑多糖疫苗、A+C群流脑多糖结合疫苗、ACYW135群流脑多糖疫苗、ACYW135群流脑多糖结合疫苗。然而,这道“防护盾牌”在现实中却存在明显断层。
当前疫苗在临床应用中面临四大关键挑战,致使许多“特殊患者”仍难获得有效保护。
1、血清群覆盖不足。我国流脑致病血清群正经历显著变迁,呈现多元化趋势。A群、C群流脑病例逐渐减少,B群、W135群、Y群和X群病例出现上升趋势。这意味着,仅覆盖A、C群的疫苗已不足以形成全面防护,亟需像ACYW135群四价等多价疫苗,乃至正在研发的B群流脑疫苗、五价流脑疫苗等,来应对不断变化的流行病学挑战。
2、保护效果与持久性欠佳。对于需要终身管理的患者来说,是否可以产生强效且持久的抗体至关重要。预防免疫专业疾控人士解释道,结合疫苗具有免疫记忆,保护效果更强更持久。流脑多糖疫苗可提供的免疫力要弱于结合疫苗,并且多次接种后免疫效果不增反降。世界卫生组织官方资料显示,接种结合疫苗可产生5年以上的免疫持久性,而多糖疫苗保护性抗体仅可维持1-2年。
3、无法有效清除带菌状态。在我国,脑膜炎球菌在健康人群中的携带率约为2.86%,潜在带菌者人数高达4000万,流行期间人群带菌率可上升至25%-50%。只有接种可以清除带菌的流脑结合疫苗,才能有效降低个体感染风险,有效助力群体免疫屏障的建立。
4、接种禁忌与安全性限制。目前上市的流脑疫苗存在肾脏病等禁忌证,加之严格的接种年龄限制,将大量有需求的成年患者挡在门外。例如,保护效果更优的四价流脑结合疫苗在国内仅适用于3-47月龄的儿童,造成了临床“有劲无处使”的困境。
![]()
△图:国内四价流脑疫苗一览
在全球流脑风险的背景下,人群密集场所与特定职业群体所面临的威胁尤为严峻。例如大型集会、过度拥挤的居住区或难民营,以及学生、军人等聚集的生活与工作环境,都极易加速病原体传播,显著提高感染风险。需要警惕的是,这类威胁并非遥不可及。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与这些病毒的距离很可能仅隔一趟航班之遥。
“我们也很无奈。”一位资深肾内科教授坦言,“虽然有保护效果更好、更持久的技术,但目前尚无法适用于成年患者。”这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揭示了临床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巨大落差。而对于需要终身“作战”的罕见病患者而言,填补这一“防护断层”,获得能提供长期、全面保护的疫苗方案,已成为他们最迫切的需求。
迈向2030,技术已备,只待“扩龄”东风 构筑全生命周期流脑防护网
这场长期战争的挑战难度很大,但并非国内对症的疫苗防控研发手段没有进展。中国疫苗产业经过多年积累,已在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并正致力于将保护范围扩展至更广泛的人群。
一个明确的信号是,我国已经拥有了自主研发的、可与国际水平媲美的四价流脑结合疫苗。根据公开信息,康希诺生物的四价流脑结合疫苗已在2021年底获批上市,率先用于3岁以下婴幼儿群体,已经有效保护百万婴幼儿免于流脑疾病的侵袭,证明我国具备了国际先进水平的流脑疫苗的技术实力,但这款疫苗目前仅限于3-47月龄婴幼儿使用。
值得期待的是,四价流脑结合疫苗“扩龄”工作已提上日程。4-6岁年龄组的扩展补充申请已获受理,而覆盖青少年及成年人的“全人群”的临床研究也在积极推进。这意味着,不仅是罕见病患者,所有需要强化保护的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都有望获得更强效、持久、全面的免疫防护。
与此同时,包括智飞生物、中国生物等在内的中国多家疫苗企业也在积极布局四价流脑结合疫苗等先进流脑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一场旨在填补我国流脑防护链中“成人环节”空白、推动防护体系升级的集体行动正在展开。但是从研发到真正可以接种到这些缺乏好疫苗的患者身上,还有一段路程要走,还需要继续等待。
“2030战胜脑膜炎”的全球战略,其核心是公平性与全覆盖。这意味着,这张防护安全网,必须织得足够大、足够密,不仅覆盖从婴儿到老年的全生命周期,更要托住那些因其他疾病而最为脆弱的生命。
实现这一愿景,需要一场高效的社会接力。创新疫苗企业需继续肩负创新主体责任,加速完成疫苗在更广年龄组的临床研究与数据申报;药品审评部门应对此类临床急需的疫苗予以优先关注,推动安全有效的产品早日上市;而卫健、疾控等部门则需前瞻布局,将优质成人疫苗及时纳入高危人群的接种策略,探索提升可及性的路径,筑牢“最后一公里”的保护防线。![]()
△图:世界卫生组织“2030战胜脑膜炎”全球路线图
在世界脑膜炎日,我们呼吁各方携手,早日填补特殊人群的免疫缺口。只有当最脆弱的群体都能获得最可靠的守护,我们才真正拥有了战胜脑膜炎的底气和力量。这不仅是推动中国的流脑防护网络从“守护起点”迈向“覆盖全程”的关键一步,更是对“健康中国”战略承诺的有力践行。
潇湘晨报记者夏盛
爆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报料”一键直达“晨意帮忙”平台;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政企内容服务专席1917669965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