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记者 韩建军 通讯员 侯兴华 胡庆斌)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如何让“沉睡”的集体资产“活”起来,变“包袱”为“财富”,是许多县域面临的共同课题。日前,记者从商洛市镇安县获悉,该县用一把“五位一体”的创新钥匙,成功打开了资产增值、农民增收、乡村发展的新局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资产效益年均增长18.6%,盘活闲置资产收益1200万元,其经验做法更获评全省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示范案例。
从“沉睡”到“唤醒”:闲置资产变身“聚宝盆”
曾经,闲置的校舍、废弃的厂房、低效的土地……这些散落在镇村的“沉睡资产”,不仅未能产生效益,反而成了管理的负担。镇安县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痛点,以创新“第三方评估+公开交易”的处置模式为突破口,让沉睡的资源重新焕发生机。
青铜关镇丰收村的变迁便是一个生动缩影。村里一所闲置多年的小学校舍,通过公开竞拍的方式,被引入社会资本打造成特色民宿集群。如今,这里不仅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更带动了周边餐饮、农产品销售,让村民人均年增收1.2万元。近三年来,镇安县累计处置低效资产42宗,平均溢价率高达23%,真正实现了“死资产”向“活资本”的华丽转身。
从“人管”到“智管”:数字技术织就“监管网”
资产盘活了,如何管好、用好,确保其长期保值增值?镇安县给出的答案是:向科技要效率,用数字强监管。
该县率先为全县154个村(社)的28类资产贴上了专属“身份证”——二维码。只需手机一扫,资产的采购时间、责任人、使用状况等信息一目了然,实现了“一物一码”的动态追踪,账实相符率高达99.8%。在此基础上,镇安县搭建起县、镇、村三级联动的“智慧管家”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够实时预警闲置资产,自动生成运维报告,让问题处置时效提升了60%。永乐街道办开发的“资产云图”系统,更是以三维可视化的方式,将辖区资产分布尽收眼底,这一创新应用也成功入选全省数字乡村创新应用案例。
从“一时”到“长效”:制度机制筑牢“保障线”
创新的生命力在于长效。镇安县深知,仅有技术和模式还不够,必须构建起一套权责清晰、监督有力的制度保障体系。
该县率先出台《镇安县镇级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建立起从“预算申报”到“政府审批”再到“公开采购”的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同时,首创“三色预警”监管机制,对资产管理中的风险点实行红、黄、蓝分级管控,做到防患于未然。为确保制度刚性执行,由纪委监委、审计、农业农村等部门组成的联合督导组常态化开展专项检查,今年已整改问题16项,约谈责任人7人次。这种“制度+科技+监督”的立体管理模式,使镇安县连续两年在全市农村集体资产清查考核中拔得头筹。
更值得一提的是,镇安县建立了收益反哺机制,将85%的资产收益用于民生工程,新修产业路37公里,惠及群众1.8万人,形成了“资产增值—收益惠民—发展提速”的良性循环。
“我们将持续深化资产管理改革创新,力争到2027年建成全省首个县域资产管理数字孪生系统,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的‘镇安方案’。”镇安县财政局相关负责人展望道。从唤醒沉睡资产到构建长效机制,镇安县的探索实践,无疑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一把可复制、可推广的“金钥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