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场骤雨过后,都拉营站的站台上,粉紫色的紫薇花瓣沾着水珠,落在水泥地面的裂缝里——那里还嵌着1965年川黔铁路通车时的砂石粒。
63岁的退休货运员刘小英蹲下身,指尖轻触花瓣,又抚过身旁紫薇树的树干:“1981年我来的时候,这树细得能一手握住,如今枝丫舒展,树干也有碗口粗了,风一吹,树荫能罩住小半块站台。”
![]()
树干上,深浅不一的纹路藏着时光的密码:有早年货运员靠坐时蹭上的油墨印,有上世纪80年代暴雨抢修路基时绑过沙袋的勒痕,还有如今年轻的货运员给货物过秤时电子屏投下的微光。这两棵与车站同龄的紫薇树,是都拉营站最沉默也最鲜活的见证者——它们见过蒸汽机车的浓烟,听过铝厂车皮的轰鸣,如今又迎接着跨境集装箱列车的鸣笛。花瓣飘落时,像在给不同年代的车站故事盖上温柔的邮戳。
![]()
1965年川黔铁路通车当天,都拉营站的第一列货车缓缓驶入,车厢里装着周边铝厂急需的氧化铝。彼时,三线建设的号角在西南大地吹响,贵州铝厂作为国家重点布局的有色金属基地,肩负着为全国机械制造、电缆生产提供原料的重任。而都拉营站,不仅是铝厂的“物资生命线”,更是贵阳市工业物资的重要集散地,承载着车辆厂等周边企业的运输需求。
![]()
“那时候,货运员的口袋里永远揣着两样东西:钢笔和算盘。” 刘小英 回忆,上世纪80年代车站最忙时,每天有120多个车皮在站场装卸,煤、纯碱、氧化铝等货物从山西、山东等地运来,发往铝厂、车辆厂的原料及待运的贵阳工业品堆满货场。手写的货运单据堆得像座小山,算错一个数字就要重新核对。“我们蹲在铁轨旁吃饭,机车声盖过说话声,得凑到耳边喊‘这车货卸哪号货位’。” 刘小英 说。
![]()
这种与周边产业的紧密联结,渗透在都拉营的每一处烟火里。早年,站台旁的粉摊清晨五点就支起铁皮炉,铝厂、车辆厂的工人还有车站干重活的职工下夜班来吃碗热粉,老板娘郭子春手快,一勺辣油、一筷子粉眨眼就递到手里;桥隧工熊光武每天扛着洋镐巡检8公里铁轨,路过粉摊时总会买两个馒头。“这铁轨要是断了,不光铝厂停工,车辆厂的零件运不出去,贵阳的工业品也发不走,全镇人的日子都要受影响。”他总说。
![]()
贵州省档案馆里的资料也印证着这份联结:1985年,都拉营站发往铝厂的物资占全站工业货运量的68%,剩余货运量则以车辆厂原料、贵阳工业品为主。“那时候车站像周边企业的‘联合后勤部’,连职工家属的粮食,都是用运氧化铝的空车皮捎来的。”84岁的退休信号员焦同照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有次暴雨冲垮了路基,他和同事们扛着沙袋奋战一夜,“雨水浇透了衣服,手上磨出了血泡,但没人敢停。多耽误一小时,铝厂少炼一批铝锭,车辆厂的生产也得断档。”
![]()
时间来到2010年,一纸“都拉营站划归贵阳南站”的通知(此前该站由遵义车务段管辖)打破了车站延续四十多年的以铝厂运输为核心的业务模式,这座老站走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
2021年,贵州首次开行的整列中欧班列从都拉营站发车。如今,该站调度室的墙上,新挂的西南铁路网地图上,红色线条从都拉营延伸向昆明、重庆,更标出了中老铁路国际货运列车、中欧班列的走向。
![]()
“第一次看到跨境班列的调度计划时,我连报关单都认不全。”该站车站值班员陶俊2017年入职时正赶上转型关键期。那时,铝厂已完成转型升级,不再依赖大规模原料运输,车辆厂运输需求也随产业调整减少,车站货运量骤减四成,老职工们对着电子调度屏犯了难:有人不会用PDA手持终端扫描箱号,有人分不清保税区和普通货场的区别,甚至有人私下嘀咕:“没了老客户的货,这站还能活下去吗?”
![]()
破局的关键,藏在对接国家战略的敏锐里。依托西部大开发与“一带一路”倡议,都拉营站成为跨境多式联运试点站:2023年,都拉营国际物流港正式投用,保税区、自动化堆场、报关大厅一应俱全,年吞吐量突破800万吨;2024年,首趟都拉营——杜伊斯堡中欧班列开行,载着西南地区的电子元件、机械设备驶向德国,开辟了西南内陆直达欧洲的陆路新通道;2025年,都拉营——万象中老铁路国际货运列车开通,铝厂精加工的铝型材从这里出发,12天就能抵达东南亚,比海运节省20天。
![]()
曾在都拉营站干过货运员的程涛回物流港参观时,感叹车站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车站不光能发东南亚的货,连去欧洲的中欧班列都从这走,西南的电子产品、欧洲的机械设备双向流通,以前想都不敢想,我们这小站能通全球。”
站场的变化里,藏着最真实的转型轨迹:早年堆着氧化铝袋、工业品箱的货场,如今改成了集装箱临时停靠区,等待发往欧洲、东南亚的集装箱整齐排列;曾经手写单据的货运窗口如今也多了跨境业务的咨询服务,常有企业负责人来打听中欧班列、中老铁路国际货运列车的发货流程与时间安排。
![]()
在都拉营站,核心货源在变化,“传帮带”的传统却一代传一代。调车员王峰是都拉营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常带着新职工沿着先辈走过的铁轨学习调车作业。
“小时候跟着家里长辈去站台,看他们忙碌的身影,总听他们说‘干铁路容不得半点马虎’。”王峰记得,刚入职学习调车时,师父特意带他去看紫薇树:“这树扎根深,才经得起风雨,我们守着铁轨,也要把‘安全第一’的根扎深——你看它从细枝丫长到碗口粗,靠的不是急着长高,是慢慢把根往土里扎。”
![]()
这种传承,藏在一个个细节里:陶俊在运转室工作时,常会指导年轻职工学习调度业务,不仅讲怎么对接海关、港口,协调班列运输,更会翻出老货运员手写的台账本,教他们“哪怕有智能系统,也要核对每一个数据”;熊光武退休后,还会来站里给新职工讲暴雨抢修的故事,不是为了怀旧,而是为了告诉他们“遇到困难别退缩,铁路人就得有股韧劲”;就连站台旁已停业多年的粉摊,也有人还记得,老板娘郭子春的女儿焦艳曾延续着母亲的习惯——给干重活的职工多舀勺热汤,就像当年对铝厂、车辆厂工人一样。
![]()
“技术会变,货种会变,但‘守好每一趟车、不耽误一件货’的初心不变。”刘小英退休后,每个月都会来站里看看,看着中欧班列缓缓驶出,看着年轻职工忙碌的身影,总会想起自己年轻时的模样,“我们那代人守的是‘工业补给线’,现在年轻人守的是‘国际物流线’,岗位不同,责任相同。”
![]()
夕阳西下,紫薇花瓣落在站台的水泥地上,也轻轻沾在临时停靠的中欧班列集装箱边缘。都拉营站的六十年,是西南地区基础设施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开放格局扩大的缩影。它因国家战略而生,随时代发展而变,更因一代代铁路人的坚守而鲜活。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来源:成都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 贵阳南车站 遵义车务段
文字:姚华
图片:戴铁军 陈俊龙
视频:李富彬 戴铁军 李锴 许毅 秦健力
编辑:张丁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