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青岛保时捷中心销售顾问牟女士通过社交媒体发布声明,称其遭遇了有组织的网络攻击,包括利用AI技术恶意合成的虚假视频、电话骚扰及网络诽谤。她表示已报警并委托律师团队进行证据保全,坚决追究涉案人员的法律责任。
这起事件并非孤例。当一位以专业能力著称、业绩斐然的职业女性,因其成功而成为被攻击的目标时,其所折射出的,远不止个体遭遇的网络暴力,更是深植于社会观念中的职场性别偏见,以及AI技术滥用所带来的新型社会风险。牟女士的履历堪称出色:公开报道显示,她在2023年及2024年均售出170辆保时捷,其客户中近七成为女性。
然而,与她的业绩一同被关注的,是持续不断的质疑与“靠不正当手段赚业绩”的恶意揣测。这种现象背后,是一种长期存在的认知偏差:部分舆论倾向于将女性的职业成就,与其外貌或私人关系进行不当关联,而非其专业能力与努力。 这种毫无道德底线的“造黄谣”行为,是一种成本极低却伤害极大的攻击方式,它试图通过污名化女性的身体,来否定其全部的职业价值。
社会学研究指出,此类谣言的产生与传播,往往源于对打破传统性别角色期待的成功女性的排斥与规训。它不仅对受害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与名誉损害,也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对职场环境的公平性与多样性构成了威胁。
当前,AI换脸技术已高度成熟,甚至能够生成难以用肉眼分辨真伪的影像与声音。这意味着,信息验证的门槛被前所未有地抬高,“有视频有真相”的时代正在终结。当恶意合成的虚假内容在网络上肆意传播时,它们不仅侵害了当事人的肖像权与名誉权,更在根本上侵蚀着社会信任的基石。这一现象把我们在AI技术伦理与法规建设上的滞后暴露无遗。
尽管国家已出台《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要求对生成内容进行标识,但在实际执行、平台监管与个人追责层面,仍面临巨大挑战。如何在鼓励技术创新的同时,有效防范其滥用,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公共议题。
从法律视角看,利用AI技术伪造并传播他人不雅视频,可能同时触犯《民法典》、《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多部法律,涉嫌侮辱罪、诽谤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等。因此,网络空间并非法外之地,造谣行为的线上属性不会改变其违法本质,造谣者终将为其所作所为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对于身处信息社会的每一个个体而言,此事件亦是一次关于媒介素养的警示。在算法推送与碎片化阅读成为主流的当下,保持审慎与批判性思维显得尤为重要。面对未经证实、尤其是指向个人私德的惊人信息,“让子弹飞一会儿” 是一种必要的理性。
不轻信、不盲从、不主动传播,是个体能够为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做出的最基本贡献。牟女士的遭遇,不仅是对个体权利的侵害,更是对社会观念、技术伦理与法律体系的一次拷问,万千女性的职场困境亟待解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