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 10丨13
CITY
普及韧性理念
投资韧性建设
构筑应对地震灾害的坚固防线
邢成起
北京市地震局二级研究员
中国地震学会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
![]()
第36个国际减灾日来啦!
10月13日,
第36个国际减灾日如约而至
今年的主题是
“投资韧性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探讨主题里的
一个关键概念——
“韧性”
了解它如何帮助我们
构筑起应对地震灾害的坚固防线
PART01
![]()
理念先行
从“硬抗”到“韧性”的思维变革
![]()
在传统观念里,我们应对灾害,尤其是像地震这样的“群灾之首”,思维模式常常是“对抗”与“抵抗”。我们追求建造“坚不可摧”的建筑,梦想着能用钢筋混凝土将地震波牢牢锁住。这种想法虽好,但现实很残酷。地球释放的能量超乎想象,想要百分之百地“硬扛”大地震,不仅成本很高,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就好比一个拳击手,面对对方千钧之力的重拳,如果一味地扎稳马步、绷紧肌肉去硬接,很可能的结果是骨骼碎裂、内脏受损。那么,真正的武林高手会怎么做?

他会运用“卸力”和“化解”的技巧。比如太极拳,不与之正面冲撞,而是通过身体的柔顺和移动,将强大的外力引导、分散、吸收掉,最终保持自身的平衡与完整。这种“以柔克刚”的能力,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韧性”。
![]()
在防灾减灾领域,“韧性”指的不仅仅是不被摧毁的能力,更是在遭受冲击后,能够快速吸收、恢复并从中学习,保持核心功能正常运转的能力。对于一个城市、一个社区乃至一个家庭而言,面对地震,“韧性”意味着房子晃而不倒,生命线系统不断,社会功能不乱,生产生活恢复迅速。简单说,一个有韧性的城市,是一个“震不垮”的城市,即使受了伤,也能迅速“满血复活”。“韧性”蕴含着守护我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全新智慧。
理念普及是投资的前提。只有当政府规划者、工程建设者、社区管理者乃至每一位公民都深刻理解了“韧性”,我们才会知道应该往哪里投资,为什么要投资。普及韧性理念,就是在为全社会的防灾投资绘制一张清晰的“战略蓝图”。

PART02
![]()
投资韧性
将理念转化为坚实行动
![]()
理念的普及,最终要落到实实在在的“投资”上。这种投资不仅是资金的投入,更是时间、精力和智慧的投入。投资韧性建设,就是要把“以柔克刚”的智慧,融入我们城市的“筋骨”“血肉”和“神经”之中。
具体到应对地震灾害,可以从以下多个维度来构建我们的韧性投资体系。

投资于“工程筋骨”,让家园刚柔并济
![]()
这是韧性建设的物质基础,旨在提升建筑与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主要包括:
01
投资于标准与未来
严格执行并不断完善抗震设防标准,确保新建工程从诞生之初就具备强大的抗震基因,这是最具前瞻性、回报率最高的投资;
02
投资于加固与改造
对未达标的学校、医院、老旧小区等进行抗震加固,如同为老旧的躯体注入新的活力,这笔投资看似庞大,但远比灾后重建的经济损失和生命代价小得多;
03
投资于创新与技术
![]()
积极推广隔震支座、消能阻尼器等先进技术,它们如同建筑的“安全气囊”和“减震器”,能有效化解地震能量,虽然初期投入较高,但却是保护主体结构、实现“大震不倒”的智慧之选。
![]()
投资于“社会血肉”,让社区成为生命共同体
![]()
再坚固的筋骨也需要有灵魂的血肉来支撑。投资于人的知识与能力,是韧性建设最核心的“软实力”。
01
投资于知识与教育
政府与社区应大力推进全民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让“伏地、遮挡、手抓牢”成为本能,让自救互救技能了然于胸;学校与企业应常态化地震应急演练,以此换来危难时刻的冷静与有序。
02
投资于家庭与邻里
每个家庭投资一个应急包,投资一些时间与家人制定逃生计划;社区投资于志愿者的培训和邻里互助网络的构建,这些“微投资”能在震后黄金救援期爆发出巨大的能量。(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志愿者培训平台)
03
投资于预警与响应
公众应理解并支持国家在地震预警网络上的巨额投资,并学会正确响应预警信息,那宝贵的几秒到几十秒,是紧急避险的“黄金时间”,价值无可估量。
![]()
投资于“管理神经”,让地震应急体系智慧高效
![]()
一个富有韧性的系统,离不开高效协同的“大脑和神经”
01
投资于智慧大脑
建设集监测、预警、决策、救援于一体的智慧应急平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实现灾情快速评估与资源精准调度,让救援更高效。
02
投资于生命线韧性
确保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城市“血管”具备多路由、可替代、快速修复的能力,保障灾后社会基本运行。
03
投资于协同与恢复
建立跨部门、跨区域联动机制,建立灾后心理援助和秩序恢复体系,这可确保社会能在地震冲击后迅速重整旗鼓。
![]()
PART03
![]()
人人皆可为
我们的每一份投入都在塑造安全
![]()
韧性建设,没有旁观者,我们每个人既是投资者也是受益者。投资我们的“时间”,花半小时固定家具,一小时家庭演练,一下午参加社区培训,这是最宝贵的安全投资。投资我们的“财务”,购置应急包,支持房屋设施加固,选择抗震住宅,这是对家庭未来最负责任的财务决策。投资我们的“情感”,主动认识邻居,关爱社区脆弱群体,弘扬互助精神,这种社会资本的积累,是灾后最温暖、最强大的韧性。
地震是天灾,但灾害的后果往往很大程度上是人祸——源于我们的麻痹、短视和准备不足。在第36个国际减灾日之际,让我们深刻理解“韧性”这一理念,它代表着一种与风险共存、与自然和解的成熟与智慧。投资韧性建设,就是为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购买一份最可靠的“保险”,就是为我们自己和子孙后代构筑一道最坚固的防线。这道防线,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更科学的规划里,在我们更智慧的建筑里,在我们更完备的预案里,更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意识和行动里。
让我们一起努力,将理念深植于心,将投资付诸于行,让我们的家园,成为一个更有韧性的、能够从容应对未来任何挑战的安全港湾。

作者:邢成起
来源:震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