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跟家长聊天,十有八九会聊到管孩子的烦恼。
要么是孩子抱着手机不撒手,要么是写作业拖拉,要么是说两句就顶嘴,其实这些问题,不是家长没耐心,是很多人没找对方法。
![]()
哈佛、斯坦福还有咱们国内的复旦大学,早就研究出不少实用的育儿理论。
就像复旦大学沈逸飞教授,他管孩子玩手机的办法,学会了最多一分钟,却能省十几年的心。
可这么好用的知识,大多家长根本没机会接触到,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些现成的育儿“妙招”为啥传不进普通家庭,以及咱们普通家长该怎么学。
复旦教授的“权责一致”,治好了孩子手机瘾
沈逸飞教授管孩子玩手机,核心就一个逻辑,孩子能扛多少责任,就给多少权利,听起来简单,实操起来效果特别明显。
放假的时候,他跟孩子商量好,每次玩手机只能玩20分钟,手机上定好闹钟,铃声一响必须放下,休息20分钟之后才能再拿起来。
![]()
要是孩子能遵守这个约定,说明他能管好自己,那自主用手机的权利就保留着,要是做不到,比如闹钟响了还继续玩,那就暂时把手机收了。
关键在于,收了手机不是一直不给,隔几个小时就主动还回去,再给孩子一次练习自控的机会。
这么来回几次,孩子就明白了,想玩手机不是理所当然的,得靠自己遵守规则、承担责任才能拿到这个权利。
这个方法不只是管手机有用,用到其他事儿上也一样,比如孩子平时愿意帮家里做家务,像扫地、擦桌子,那周末去哪儿玩、买什么东西,就可以让孩子参与决策。
因为他是家里的一份子,享受家里的好处,就得先承担家里的责任。
还有个常见问题,孩子总忘带作业去学校,很多家长第一反应是赶紧帮孩子送过去,生怕老师批评。
但懂“权责一致”的家长不会这么做,他们会让孩子自己跟老师解释,自己承担忘带作业的后果。
![]()
孩子只有亲身体会到“自己的错要自己扛”,下次才会记得检查书包,慢慢养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习惯。
这么好用的方法,为啥家长很难学到?
按理说,哈佛、斯坦福、复旦这些名校研究出来的育儿方法,应该让更多家长知道才对。
可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家长要么没听过,要么听过了也不知道怎么用,这里面有两个关键原因。
家长没精力筛选信息,现在网上的育儿内容太多了,刷短能刷到各种“专家建议”,买本书又全是理论,看得人头晕。
家长平时要上班、要照顾家庭,根本没功夫从一堆信息里挑出真正有用的。
就像沈教授的“权责一致”,明明一句话能说清,可要是没人专门整理、推广,家长很难碰巧刷到。
![]()
没有靠谱的渠道传递,学校本来是最好的“中转站”,学校里有老师,懂教育规律,也了解孩子的情况。
要是学校能借着家长会、家长群,把这些经过验证的好方法传递给家长,比家长自己瞎琢磨管用多了。
比如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花10分钟讲讲“怎么用权责一致管手机”,再举两个实际案例,家长一学就会。
可现在很多学校的家长会,要么只说孩子的成绩,要么只强调纪律,很少会专门讲育儿方法。
家长群里也大多是通知作业、安排活动,没把“传递实用育儿知识”当成常规事来做。
结果就是,名校研究出来的好方法,被困在“学术圈”里,到不了普通家长手里。
![]()
还有个隐性问题,很多家长觉得“教育是自己的事”,不好意思跟别人请教。
其实养孩子谁都没经验,要是学校能搭建个平台,让家长之间互相交流,再加上老师的专业指导,大家就能少走很多弯路。
学校能做啥?家长自己能做啥?
要让更多家庭受益于这些好的育儿方法,不能只靠某个人的努力,得形成一个机制,这里面学校和家长都能做些事。
先说说学校能做的,最直接的就是利用好家长会和家长群,比如每次家长会留15分钟,专门讲一个实用育儿话题,这次讲“管手机”,下次讲“怎么跟孩子沟通”,再下次讲“培养学习习惯”。
讲的时候别全是理论,多举身边的例子,比如“咱们班某某同学的家长用了XX方法,孩子最近进步很大”,这样家长更容易理解。
家长群也能利用起来,每周发一条简短的育儿小贴士,比如“今天分享沈逸飞教授的小方法,让孩子自己整理书包,忘带东西自己负责,能培养责任心”。
![]()
内容不用长,一两句话说清核心,家长花30秒就能看完,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线上分享会,邀请有经验的家长或者教育专家,跟大家聊聊实际遇到的问题怎么解决。
再说说家长自己能做的,要是学校暂时没开展这些活动,家长可以主动找靠谱的知识来源。
比如关注一些高校的教育学院,像复旦大学教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这些平台会发布经过验证的研究成果,内容靠谱不忽悠。
还有个简单的办法,遇到育儿问题别慌着焦虑,先想想“权责一致”这个核心逻辑。
比如孩子不愿意写作业,别盯着“你怎么不写”,而是跟孩子约定“先写完作业,再看半小时动画片”。
让孩子明白“想享受权利,先完成责任”,刚开始孩子可能不适应,但坚持几次,慢慢就会形成习惯。
![]()
另外,家长之间可以互相帮忙,比如跟几个相熟的家长建个小群,平时聊聊“最近用什么方法管孩子管用”,要是遇到难题,大家一起出主意,有时候别人的一句话,就能点醒自己。
养孩子从来不是“靠感觉”的事,而是“靠方法”的事,沈逸飞教授的“权责一致”也好,其他名校研究的育儿理论也罢,核心都是让孩子明白“权利和责任是绑在一起的”。
这样教出来的孩子,不会因为被控制而叛逆,也不会因为没边界而迷茫,长大之后更能扛事、更自主。
现在最需要的,是让这些好方法从“少数人知道”变成“多数人能用”。
学校搭个桥,家长多留心,慢慢形成一个传递有用知识的机制。
到时候就不会有那么多家长因为管孩子而头疼,更多家庭能少点矛盾、多点温暖。
![]()
毕竟咱们养孩子,不是为了培养“听话的小孩”,是为了培养“能对自己负责的成年人”,这才是教育最该有的样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