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万富翁埃隆・马斯克旗下的星链卫星正面临“频繁坠落”的争议,近地轨道上的星链卫星每天约有4颗脱离轨道返回地球,部分碎片已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被发现。
![]()
这一现象不仅引发对地面安全的担忧,更让“凯斯勒综合症”这一太空灾难理论再度进入公众视野,人们担心近地轨道的“拥堵危机”可能逐步演变为人类航天活动的重大威胁。
![]()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近地轨道卫星网络之一,星链的核心功能是通过数千颗小型卫星组成的“太空星座”,向全球尤其是偏远地区提供互联网服务。
其技术优势在于依托地面广播系统,突破地理限制实现信号覆盖,目前已成为不少难以接入传统网络区域的重要通信支撑。
但随着卫星数量的激增,其运行与退役过程中的风险也逐渐显露,星链卫星的设计使用寿命约为5年,退役后需脱离轨道返回地球,尽管官方称卫星会在进入大气层时“燃烧殆尽”,但实际坠落过程中仍有碎片残留的可能,加利福尼亚州发现的卫星碎片便印证了这一风险。
![]()
更严峻的挑战在于近地轨道的“拥堵问题”。据统计,目前地球近地轨道上共有约1.2万颗卫星,其中星链卫星占比超70%,数量达8475颗。
此外还有约2万个其他太空物体,包括废弃卫星、火箭残骸等漂浮在轨道中。而马斯克的计划是将星链卫星数量进一步增至4万颗,相当于当前总数的4倍多。
![]()
这种“卫星密集化”趋势,恰好与1978年美国宇航局科学家唐纳德・凯斯勒和伯顿・库尔-帕莱提出的“凯斯勒综合症”理论形成警示呼应。
所谓“凯斯勒综合症”,核心逻辑是:近地轨道的物体如卫星、碎片等若过于密集,一旦发生碰撞,会产生更多碎片;这些新碎片又可能引发“链式碰撞”,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摧毁更多卫星,最终导致近地轨道被碎片“填满”。
这种灾难一旦发生,不仅会让卫星服务如互联网、导航、气象监测全面瘫痪,更会波及依赖卫星遥感的农业生产、依赖卫星导航的国际旅行、电话通信等人类社会关键领域。
![]()
最坏情况下,近地轨道将彻底失去容纳新卫星的空间,人类探索太空的脚步可能被“锁死”在地球周围。
当前,星链卫星每天4颗的坠落速度,已让太空碎片数量呈现“缓慢增长”趋势。
尽管马斯克团队强调卫星“大气层燃烧”的设计可降低风险,但“燃烧是否彻底”“碎片是否会失控坠落”仍存在不确定性,毕竟卫星返回地球的过程受大气阻力、轨道角度等多种因素影响,目前尚无100%可靠的技术能确保碎片完全消失。
![]()
随着星链卫星计划的推进,“卫星数量”与“轨道安全”的矛盾将愈发突出。
如何在发展太空技术的同时,避免“凯斯勒综合症”从理论变为现实,不仅是马斯克和星链团队需要解决的问题,更需要全球航天机构共同制定规则,平衡航天发展与轨道生态保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