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8日凌晨,莫斯科的夜空被一道突如其来的绿光撕裂。数以千计的市民目睹了一个直径约3米的发光球体以极快速度划过天际,其亮度甚至短暂压过了城市灯光。据目击者拍摄的视频显示,这个散发着翡翠色光芒的物体在飞行过程中不断旋转,尾部拖曳着蓝绿色火焰轨迹,最终在约1500米高空突然爆裂成数十个碎片,整个过程不超过7秒。
俄罗斯科学院天文研究所迅速组建专家团队展开调查。通过分析莫斯科州、特维尔州等多地气象雷达数据,研究人员排除了陨石或小行星碎片的可能性——该物体进入大气层时的角度仅为8度,速度维持在每秒6.8公里,远低于典型陨石的每秒12-72公里。更值得注意的是,物体碎裂时未检测到冲击波,这与太空垃圾再入大气层的特征高度吻合。
![]()
欧洲航天局空间碎片办公室的追踪数据显示,当天凌晨确有中国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二级残骸(编号2025-078B)在莫斯科时间03:17分重返大气层。该残骸重约4.2吨,于2025年9月28日发射后进入近地轨道。专家解释,火箭燃料箱中残留的四氧化二氮与肼类燃料混合燃烧时,确实会产生特征性的绿色火焰,这与目击者描述完全一致。
不过,俄罗斯联邦航天局提出了不同见解。他们调取的军用雷达记录显示,该物体在碎裂前曾出现异常机动,其飞行轨迹与预测的太空垃圾再入路径存在15度偏差。莫斯科航空学院的列昂尼德·彼得罗夫教授指出:"普通太空垃圾不可能在稠密大气层中保持稳定姿态,更不可能出现轨迹修正。"这一说法引发了关于"失控卫星部件"还是"特殊航天器"的争论。
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乔纳森·麦克道尔博士通过社交媒体透露,近期全球已报告6起类似事件,其中3起发生在北纬50-60度区域。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些物体都表现出反常的发光特性和解体方式,不排除是某种新型空间实验装置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10月26日国际空间站曾调整轨道规避未公开物体,两者是否存在关联尚待证实。
事件发生后,俄罗斯紧急情况部立即启动"天空之盾"监测系统,对莫斯科周边200公里范围展开辐射检测。截至发稿时,尚未发现任何异常放射性物质。但环保组织"绿色联盟"提出质疑,称2018年俄罗斯"流星-M"气象卫星坠毁时,其核动力装置就曾引发局部铯-137污染。对此,俄国家原子能公司发言人强调:"近年所有航天器均采用太阳能电池,所谓核泄漏纯属无端猜测。"
这场"绿球事件"再次引发国际社会对太空安全的关注。根据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厅最新统计,近地轨道现存超过3.6万块直径10厘米以上的人造物体,其中仅约4000颗是活跃卫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专家在接受采访时透露,我国"遨龙一号"空间碎片清理卫星已累计捕获12个危险目标,但全球每年新增太空垃圾仍以5%的速度递增。
莫斯科大学物理系进行的计算机模拟显示,类似尺寸的太空垃圾再入大气层时,地表人员受伤概率约为0.003%。但2024年佛罗里达州事件证明,即使500克重的钛合金螺栓也能击穿民房屋顶。国际宇航联合会安全委员会主席玛丽亚·施耐德警告:"随着商业航天活动激增,到2030年类似事件发生频率可能提升至每月2-3起。"
在社交媒体上,#莫斯科UFO#话题标签已获得超过120万次讨论。网友上传的夜视仪拍摄画面显示,绿色球体碎裂瞬间迸发出奇特的几何状光斑。知名科普博主"宇宙观察者"分析称,这可能是铝锂合金燃料箱在2000℃高温下的特殊燃烧现象。而阴谋论者则翻出1991年苏联解体前夕的克拉斯诺达尔州类似事件档案,声称这是"某种未知技术的测试"。
事件发生12小时后,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德米特里·佩斯科夫在例行简报会上表示,国防部已成立特别调查组,但拒绝透露是否回收到任何残骸。与此同时,北约太空监测中心突然将警戒等级提升至"黄色",引发瑞典、芬兰等国空军紧急出动侦察机。这种反常的军事调动使得本已扑朔迷离的事件更添 geopolitical 色彩。
航天历史学家指出,人类航天史上共记载过17次类似的"火球事件",其中1979年美国"天空实验室"坠落时,发光碎片覆盖范围达1600公里。但本次事件的特殊性在于:首先,发生在千万级人口大都市上空;其次,多个军用雷达站记录到异常电磁脉冲;最重要的是,所有碎片都在空中完全气化,没有像常规太空垃圾那样留下可追踪的坠落带。
随着夜幕再次降临莫斯科,当地天文爱好者协会架设了20台高灵敏度摄像机进行持续监测。协会负责人伊万·科瓦廖夫告诉记者:"我们不是寻找外星人,而是要提醒人们——当仰望星空时,人类自己制造的阴影正在成为新的威胁。"而在克里姆林宫红墙外,仍有数百民众举着荧光棒守候,仿佛在等待那个神秘绿球再次划破夜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