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刷到一则消息,某高校35岁的青年学者李老师,在提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书的第二天,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看到这条消息时,我手里的咖啡都差点没拿稳。
本来想只当是个偶然事件,但后来发现,身边不少高校朋友聊起这事,都忍不住叹气,说李老师的情况其实不是个例。
![]()
学术考核:压在青年学者肩上的“硬指标”
李老师是该校的特聘副研究员,按学校的考核细则,近三年得主持至少一项国家级项目,论文影响因子还得凑够一定数值才能评上正教授。
他去年为了凑论文成果,有半个月直接住在办公室,桌上总放着胃药,这是他同科室的一位老师私下跟我说的。
国家级项目申请可不是件容易事,尤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竞争激烈程度远超想象。
35岁是个关键节点,过了这个年龄线,很多项目就没资格申请了。
![]()
这就像给跑马拉松的人设了个“必须在35公里前冲到终点”的规则,跑慢了就没资格进下一程。
李老师今年刚好35岁,这次申报是他最后的机会,压力可想而知。
他的一位学生说,申报截止前一周,李老师还在课堂上跟他们开玩笑,说等项目批下来,就带大家去实验室楼下的馆子搓一顿。
可谁也没想到,最后等来的却是这样的结果,如此看来,那些看似冰冷的考核指标,早就在无形中把他逼到了墙角。
![]()
生活困境:学术之外的“隐形负担”
光有学术压力还不够,生活上的担子也没轻到哪去。
李老师所在的城市,平均房价不低,按他每月一万多的薪资计算,想凑够一套小户型的首付,得不吃不喝攒上好几年。
他妻子去年刚生了二胎,家里还有两位老人要照顾,日常开销本就不小,有次他跟朋友吐槽,说想给孩子报个兴趣班,都得先算半天账。
本来以为评上正教授后薪资能涨点,能缓解下经济压力,可偏偏卡在了项目申请这关。
![]()
很显然,学术上的压力和生活里的拮据,像两座大山一样,把他夹在了中间,高校在面对这类事件时,回应往往很谨慎。
李老师出事之后,学校对外只说“正在配合相关部门调查,具体情况暂不透露”,还提到“暑期行政人员部分休假,不便详细回应”。
这种回应模式我们并不陌生,很多高校遇到类似情况,都会选择这种“制度性沉默”。
一方面可能是怕事件扩大影响学校声誉,另一方面也确实没有成熟的机制来及时处理这类突发状况,但这种沉默往往会让公众对事件的了解更加片面。
![]()
李老师的事过去快一个月了,现在再聊起,更多的是反思。
学术圈需要竞争来推动进步,这没问题,但35岁的年龄线是不是太死板了,考核机制能不能多考虑些个人实际情况,还有,高校是不是该多关注下青年学者的心理状态,别等出了事才想起重视。
青年学者是学术圈的中坚力量,他们既要在科研上攻坚克难,又要应对生活里的柴米油盐。
如果只给压力不给缓冲,怕是会有更多人扛不住,如此看来,想要改变这种现状,不光需要高校调整考核机制,整个学术环境也得多些温度。
![]()
毕竟,保护好那些愿意沉下心做研究的人,才是学术发展最根本的东西。
要不要我帮你针对文中“学术考核机制优化”这一方向,补充一份更具体的青年学者考核建议清单,从年龄弹性、成果认定等角度给出可落地的想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