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山深处,晨雾常常笼罩着村庄。这里的道路蜿蜒曲折,常年泥泞;这里的孩子,很多从小就要分担家务与劳作。教育,于他们而言,曾经像山那边的星光——遥远而模糊。可正因为有了王健坤,这群孩子才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原来知识真的可以改变命运。
扎根乡村三十载
王健坤到乡村教书,是在三十年前。那时,他刚刚二十出头,怀揣着一颗“让更多孩子读书”的心,主动报名到边远地区任教。很多人劝他:“条件那么艰苦,你肯定呆不久。”可没想到,他一待,就是三十年。这三十年,他教过的孩子,早已走向了四面八方。有人成了医生,有人成了工程师,还有人回到村里,成了新一代教师。孩子们说:“没有王老师,我们的世界可能就只是一亩三分地。”
坚守背后的艰辛
在这片土地上教书,远远不是一份轻松的工作。冬天的教室没有暖气,孩子们冻得手指通红,王健坤就自己动手做火炉,想方设法为他们挡住寒冷;夏天暴雨一来,道路被冲断,他就背着一袋袋教材,步行几个小时送到学校。
![]()
资源的缺乏,是常态。学校图书寥寥无几,他就发动外界爱心人士捐书,还自己抄写习题,复印讲义,一点一点补上差距。最难熬的,是学生的家庭困难。很多孩子差点因学费、因生活费辍学,王健坤就一边安慰家长,一边拿出自己的工资补贴。他说:“只要他们能继续读下去,再苦再难都值得。”
用爱心搭起桥梁
三十年的坚守,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用爱心改变了孩子们的心灵。这里的孩子大多腼腆,不善表达。王健坤常常在课后陪他们聊天,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有多大,未来有多少可能。他习惯在黑板上写下一句话:“读书不是为了离开家乡,而是为了更好地建设家乡。”孩子们渐渐懂得,学习不仅是改变个人命运的机会,更是让家乡变得更好的途径。
他还尊重少数民族孩子的语言和文化习惯,用心去了解他们的生活。慢慢地,孩子们对他敞开心扉,把他当成可以依靠的人。有人说,王健坤不仅是老师,更是他们的“第二个父亲”。
教育改变命运
最令王健坤欣慰的,是一个叫阿依古丽的女孩。她原本因为家境贫困,几次想要辍学打工。是王健坤一次次上门劝说,帮她解决生活困难,才让她坚持读完书。几年后,她考上了内地的一所师范大学,毕业后主动申请回到家乡任教。她对王健坤说:“是您点亮了我的路,我也要像您一样,点亮更多孩子的未来。”
这样的故事,在三十年间还有很多。王健坤用三十年的坚守,把一个又一个孩子从大山深处送往更广阔的天地,而那些孩子最终又把希望带回了家乡。
不变的初心
有人问过王健坤:“你为什么不调回城市?那里的条件更好,待遇更高。”他只是笑着回答:“我的根在这里,我的学生在这里。看到他们一个个走出去,我觉得一切都值得。”
他的生活依然简单:一间老旧的宿舍,几本磨破的教科书,还有一摞厚厚的学生信件。信里写着的,是孩子们的感谢与牵挂,也是他坚守的最大动力。
三十年,足以让一个人从青丝走到白发。但在王健坤心里,教育的使命始终未变。他用耐心、爱心与奉献,把知识和梦想带给孩子;他用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教师,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更是点亮心灯、改变命运的守望者。
在这片边远土地上,王健坤就是那颗最亮的星。他的坚守,让更多孩子看见了未来的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